首页 > 县区播报 让伏羲文化永放光芒
让伏羲文化永放光芒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张文都 房惠玲
天水,踞陇右,因“天河注水”传说而得名。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伏羲文化、大地湾史前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在这里形成、发展,厚植了天水独特的文化底蕴。
2024年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详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年来,天水乃至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守护根脉,砥砺创新,推动伏羲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结出新硕果。
9月2日清晨,带着初秋的微凉,记者走进天水伏羲庙,脚下是青石板,抬头便见院内两棵千年古柏拔地而起。从古树、古建、古碑,到匾额、楹联、木雕,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伏羲画八卦、启文明的古老传说,让人在一呼一吸间,都能感受到华夏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看过伏羲庙,才知道了我们的根脉所在,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龚剑在踏进伏羲庙的那一刻,就被厚重绵长的历史文化所震撼。
作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伏羲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观研学,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带着孩子来感受伏羲文化,让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庆阳游客王丽的话,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旅游旺季,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走进伏羲庙,他们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述伏羲画卦、肇启华夏文明的故事,近距离了解伏羲文化。
天水市博物馆讲解员孟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社会各界对伏羲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以往,伏羲庙接待的主要是中小学研学团队;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将培训活动安排在这里,使得伏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形式更加丰富多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伏羲庙与天水市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分别达到96.1万人次和102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0%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弘扬伏羲文化,做好伏羲庙古建筑与古树保护、办好公祭伏羲大典、发挥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桥梁纽带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伏羲文化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动力。”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说。
一年来,天水市积极和省内外博物馆沟通合作,举办了6场原创展览,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时,还对讲解词加以精细打磨,修改25处约3000字,推出8期“文博数字人”讲解视频以及3个云展览,浏览量突破10万次。组织力量编写《大哉羲皇》数字影片脚本,影片制作完毕后将在伏羲庙新建游客中心滚动播放,成为伏羲庙5A级景区智慧化建设的亮点项目,从多角度推广伏羲文化。组建专门团队,自主研发伏羲文化文创产品,目前已开发25个品种。其中“河洛卦牌”荣获“全省十佳文旅创新产品奖”,新研发的团龙团凤手持镜、瑞兽冰箱贴、五行编织手链等文创物件,获全市设计大赛二等奖,在全省文博领域具备一定影响力,逐步打造出具有鲜明伏羲文化特色,可消费、可体验、可携带的文化IP。
“今后,我们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水伏羲庙时的殷切嘱托,不断擦亮伏羲始祖文化首位品牌,着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刘玉璞表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天水市将持续加强对伏羲文化的研究阐释,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持续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文脉永续、生生不息。天水伏羲庙,正以其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见证并参与着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09/11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