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兰州新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兰州新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绿”“金”并进
——新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兰州新区报记者 唐学仁
九月的秦王川,天高云淡。
从水阜河群鸟掠过粼粼波光到湿地公园绵延苍翠;从临港花海紫色娇艳到现代农业公园绿色铺锦,兰州新区处处流淌生态新韵。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为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兰州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首倡之地”的政治自觉,立足国家级综合功能平台使命定位,统筹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全面提升,书写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聚焦增绿扩容
促进生态提质
站在兰州新区规划馆的沙盘前,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的模样。上世纪,秦王川盆地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地表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不足12%。“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碱圪梁,冬天断人肠”,在新区老人们的顺口溜里,藏着这片土地最原始的生存记忆。
改变,源于新区创新的生态治理模式。
新区始终牢记嘱托,立足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
这种系统思维,如同一张精心绘制的蓝图,既谋一域绿色发展,又谋区域协调发展;既谋当下高质量发展,又谋长远可持续发展。让新区的绿色崛起与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深入人心,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站在新区现代农业公园观景台,沿着荒坡望去,只见一道道梯田沿着等高线延伸,宛如大地的指纹。这里曾经是一片撂荒之地,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区率先在这里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试点工作,创新应用土壤修复“生土熟化”技术,有效解决了生土pH值高、有机质低、保水性差的治理难题,通过土壤改良,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变得肥沃起来,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林木。
近年来,新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植扩容、林草协同”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和“绿满陇原”行动,扎实推进“省门第一道”绿色走廊和北部防护林建设,推动系统扩绿、产业兴绿、智慧护绿“三绿协同”。目前,已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治理100多平方公里、造林21万亩、生态复绿4.6万亩。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乡中荡漾。今日的兰州新区,以青山为底,再现草树云山的盛景;以碧水为脉,勾勒出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以绿带为轴,串联出生态脉动、连接大地的景观……
不仅如此,新区还一体化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绿色廊道、农田林网和沙荒地绿化,积极构建集城市景观、生态水系、绿廊花海、湿地公园为一体的生态体系,城市绿化率达到36%,建成区绿化面积超3.68万亩,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减污降碳
守牢环保底线
秋日里,时而嬉戏、时而觅食的水鸭,为湿地公园带来勃勃生机。鸟儿的选择,正是新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见证。水鸟蹁跹、良田成画,新区正在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过去的一年里,兰州新区立足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污染治理的关联性和各项举措的耦合性,全面开展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九大行动”,全方位筑牢环境保护底线。一年来,新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5.1%、较去年同期提升4.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以及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均达100%,“无废城市”建设达到国家中期评估目标。
生态之变,最直观的是人的感受。72岁的张守财记得,2015年之前,山上的沙粒能埋到脚踝,如今水阜河两岸鸟鸣啾啾、绿植如画。“以前盼下雨怕洪水,现在盼下雨润林子。”老人笑着说,“今年夏天雨多,我蹲在河边看了半宿,水里的蝌蚪成群结队,像撒了把黑豆。”
这场生态重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同时,新区还拓展“丝路碳票”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创新特色“碳金融”产品,落地全国首笔城市公交“净零排放”运营贷款、全国首单生态修复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双挂钩贷款,两次获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优秀案例”。
改变的不只是生态产业,还有生活方式。如今,百花公园里人们休闲锻炼,文曲湖畔美景令人沉醉。曾经的农业村镇,已变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空间格局,与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平台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生态与繁华同频共振的生动画面。
聚焦创新引领
推动产业升级
生态保护是基础,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新区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新区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我省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
过去一年,新区加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与兰州大学等合作共建“甘智汇”科创园,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地。同时,加力开展科技研发项目110项,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7%。
在创新生态优化方面,新区培育储备高新技术企业35家及省级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同位素等22项技术国际领先,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等178项技术国内领先,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5%。
在聚焦平台能级跃升中,新区加快推动小型化重离子治疗系统成功落地,国内首台套万吨智能化快锻压机超合金生产线正式投运,百林科新材料、特丰制药生产工艺打破国外垄断,化工园区百余种产品打破垄断和替代进口。兰石集团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博睿重装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试点”,甘肃海亮、和盛堂荣膺“全国隐形独角兽500强”。
生产方式向绿而生,生态保护逐绿而行。
近年来,兰州新区坚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扎实开展“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创新、大环境”行动,推动产业向新而行、向质图强,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6100亿元。构建起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
如今,翻开新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全景图”,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绿色动能,“向绿而行、逐绿而兴”已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聚焦改革开放
积蓄动力活力
作为国家级新区,改革开放是兰州新区的天然基因。新区正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勇立潮头,以思想“破冰”、改革“破题”、开放“破局”推动新区发展“突围”。
过去一年里,新区坚决落实省委、市委深化兰州新区改革决策部署,突出经济功能,强化职能配置,经济部门、业务科室、工作人员占比分别达到73.9%、70.9%、79.8%,构建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
发展快不快,环境是硬件。过去一年,新区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紧扣十大领域攻坚提质,新增经营主体1.73万户,连续5次获评“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同时,新区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产业化转型,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7%、57%。
在开放方面,新区积极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外贸扩量、通道赋能、合作增效,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5.8亿元、增长46.1%。全力推动综保区提质增效,构建“2+2+2”产业体系,海关备案企业增长30%,进出口贸易额增长53.2%。
不仅如此,新区还在全省首创“铁路快通”“保税物流+国际班列”模式,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转场启用,兰州—塔什干等国际定班全货机航线成功通航,“空中丝绸之路”持续拓展。
暮色中的新区,华灯初上。栖霞湖两岸的景观灯次第亮起,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产业园区里,机器的轰鸣声与归鸟的鸣叫声交织成曲;社区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跳着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兰州新区的实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中,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黄河奔腾,新区向前。
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坚决扛牢国家级新区战略使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生态聚绿、强产聚群、创新聚变、兴城聚气、改革聚力,以生态扩容促进经济增效,以经济扩量带动生态提质,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09/110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