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云端同桌+搭子文化 新兴直播学习社群正在兴起
云端同桌+搭子文化 新兴直播学习社群正在兴起
云端同桌+搭子文化
新兴直播学习社群正在兴起
某线上自习室App页面截图
网页截图
直播、学习、搭子,看到这些关键词,你能想到什么?这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陌生人通过直播平台实时互动,共享知识,还能在线上或线下找到志同道合的搭子,互相监督、打卡进度,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这种组合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还营造了社群氛围,帮助大家克服孤独感,提升学习效率,把学习变成一种社交体验。
1 曾经相约图书馆 如今共聚荧屏前
曾几何时,图书馆里,学生们早早占好座位,书本摊开在桌面上,沙沙的翻页声和偶尔的低语交织成一片。大家并肩而坐,互相监督着学习进度,轻声讨论难题,或交换笔记心得。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营造出一种专注而温暖的氛围。
如今,这样熟悉的学习场景被“复制”在更多的线上空间,甚至被赋予了新的活力。进入新学期,准备考研的小张同学习惯性地在晚上8时打开学习直播App。屏幕上,十几位来自不同高校同学的账号整齐排列在侧边栏,有的开启了摄像头,能看见书桌上摊开的笔记和专注的侧脸;有的则设置了专注倒计时,数字在安静地跳动。公屏上,偶尔有人快速打出一行字:“这道高数题有人会解吗?”很快,另一位“自习室伙伴”便分享了清晰的解题步骤截图。学习间隙,小张瞥见公屏上有人提议:“坚持到十点半的,明天继续组队早起打卡?”立刻收获了几个点赞回应。这种跨越空间的无声陪伴和即时互助,让独自在寝室的小张感觉像是置身于一个24小时开放的自习室,既有专注的私人空间,又能随时获得来自“云端搭子”的支持和鼓励,深夜的台灯光圈下,学习效率反而比白天更高。这种基于共同目标、即时互动形成的陪伴感,正悄然构筑起一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直白点说,就是有博主陪你一同学习,并且通过视频、文字、照片等的形式打卡,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日常。
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线上自习室App发现,排名第一的线上自习室应用实时显示有超2万人正在使用,部分线上自习室还提供视频连线,用户学累了,可以在线与朋友讨论、聊天。这类App大多有每天免费使用的限额,超过后就需要付费购买。
2 线上督学 年轻人为高效买单
为何大家相聚于此?为何不在家学习?面对这一问题,众多学习党的回答是:独自学习的“诱惑多”,松软的床、舒适的沙发、电影、电视剧、游戏……缺少氛围感,“拖延症容易发作。换成学习氛围感浓的自习空间,学习的专注度和效率会提高不少。”
李女士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作为在职备考12月底管综联考的上班族,她曾在家自学三天就宣告失败——刚翻开教材就被推送的综艺吸引,打算休息十分钟却瘫在沙发上刷了两小时短视频。后来她付费加入了某平台的“云监督自习室”,每晚七点准时上线。当摄像头开启的瞬间,书桌角落的计时器开始跳动,公屏里陆续弹出“第五单元英语精翻已做完”“逻辑错题整理中”的进度汇报,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她不自觉挺直了脊背。更关键的是,只要她中途点开娱乐软件,系统就会自动向自习室推送“用户已分心17秒”的提示,此时立刻会有陌生人发来表情包督促:“姐妹快回来!”这种略带羞耻感的即时监督,配合着每月达成目标才能返还的押金机制,让她三个月内刷完了五年真题。用她自己的话说,“愿意为‘被管着学’的效果买单”。
在海关附近经营一家共享自习室的洪女士也看到了这种变化。许多来学习的用户会设置每日任务清单,通过直播公屏分享进度,比如“今天完成三章复习”,其他搭子便会用点赞或简短评论来激励。为了形成更好的正向反馈循环,洪女士还特意增设了“专注挑战区”,每张桌子配备计时器和进度板,保留线下互助的优势,同时模拟线上打卡的仪式感:“番茄钟”的间隔里,大家默契地起身活动、喝水放松,又在倒计时结束时迅速回归专注状态。更妙的是,当某个学习者发起“单词挑战赛”时,几十个窗口里的学习者会同时点开相同的词汇表,比拼记忆速度的紧张感透过屏幕蔓延开来,胜负揭晓时满屏的“哈哈哈”和“下次一定赢你”,瞬间冲淡了独学的孤寂。
不过,也有尝试过直播学习的人对此表示质疑。大学生小王就坦言:“公屏上时不时跳出的消息和点赞提示,反而让我忍不住分心去看,打断思路。”“余光总是会瞥见手机屏幕,导致读一段英文句子时被打断,忘了刚刚读的是什么,然后再回过去读一遍,通常一段比较长的句子要读3-4遍。”另一位用户则表示,开着摄像头学习总感觉“像在表演”,担心自己状态不好会被评判,无形中增加了压力,最终还是选择回归线下自习室或独自在家学习。
3 看清学习本质 警惕“效率焦虑”
线上自习室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衍生品,因为用户存在渴望关注、交流的心理需求,所以催生了这一新生业态。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模式本质上构建了“数字化学伴系统”:当系统算法根据用户学习数据智能推送匹配度高的搭子时,既能精准触发同伴压力效应,又能规避线下社交的尴尬感,特别契合“Z世代”既渴望连接又重视边界感的心理特征。不过,仍需警惕过度依赖数据量化带来的“效率焦虑”,呼吁用户建立“反量化”意识,强调学习本质是个人成长而非竞技场。这种平衡之道,正悄然在线上伴学群体中流行——深夜自习室里,有人选择隐藏进度条,只留下温暖的陪伴弹幕:“加油,慢慢来。”
记者 张丹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0/111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