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解决群众“小”事情 成就治理“大”成效 兰州多向发力下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解决群众“小”事情 成就治理“大”成效 兰州多向发力下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解决群众“小”事情 成就治理“大”成效
兰州多向发力下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孩子们参加暑假小课堂活动
银滩花园社区志愿者开展服务
银滩花园社区食堂
科普惠民活动现场
从网格员走街串巷的基层服务,到“警格+网格”的高效联动;从“民情微账本”的细致入微,到“智慧社区”的便捷高效;从“幸福食堂”的暖心烟火,到“银龄教室”的老有所学……在兰州,这些鲜活跃动的治理细节,正汇聚成党建引领下“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也让“枫桥经验”在黄河之滨焕发出新的时代温度。
2024年以来,兰州市坚定践行“先发力、带好头”殷殷嘱托,认真落实1139工作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真正打造了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基层治理,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1
党建引领筑根基 把准治理“方向盘”
基层治理,党建是魂。兰州市通过全面加强“镇、村、组”三级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让全市每一个党员“微细胞”活起来、基层党组织“最末梢”强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形成强大治理合力,有效解决了基础底数不掌握、社情民意不明了、诉求渠道不畅通、服务管理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风险防范不主动等治理难题。
“我们没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就是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七里河区秀川街道银滩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孟慧芬说。这份初心,正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七里河区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践行“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服务为民”的工作理念,系统实施“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
安宁区坚持推进治理重心前移、资源力量下沉,通过健全“村(社)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自然村(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网络,抓实“双报到、双服务”机制,全力激活共建共治共享的“一池春水”。西固区坚持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关注居民“身边小事”“关键小事”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多元化、贴心化、便民化服务,用社区的“微”治理串起居民群众的“微”幸福。
“只要是关系到大家伙儿的事,社区工作人员都会来问问大家的意愿。我们有啥想法告诉他们,他们都听得进去,也会采纳我们的意见。”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居民陈先生对社区的做法赞不绝口。城关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构建多元化、精细化、智慧化的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切实将“民之所盼”转化为“行之实策”。甘家巷社区则通过党建引领的精治善治模式,破解了以往社区治理中信息传递不畅、服务响应慢、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如今,在甘家巷社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已成为常态,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次为民服务中不断增强。
2
网格治理强末梢 织密服务“一张网”
“陆大爷,我是网格员小马,我来给您送您要的生活用品了。”这样的场景,在银滩花园社区十分常见。83岁的独居老人陆大爷行动不便,网格员小马会定期上门,除了帮他代购生活物资,还会陪他聊天解闷,“小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陆大爷乐呵呵地说。银滩花园社区将辖区科学划分为20个网格,通过网格解决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各类问题。
枣林西社区科学划分12个网格,12名专职网格员带动民警、物业、志愿者等多元力量,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成为现实。居民习大红感慨道:“看见‘马甲’就好像找到了组织。他们不仅能帮忙办理养老认证、医保缴费,就连高龄津贴都能上门办理。”第六网格员贾宝华成功化解一起因装修噪声引发的邻里纠纷后,居民特意送来糖果表达感谢:“没想到这种小事社区都管,太贴心了!”
一个人、一方格、一支笔。西固区兰化25街区社区的网格员人手一本“民情微账本”,每周定时“走楼入户”,认真记录居民需求,梳理动态更新的需求清单,同时将独居空巢老人、困难党员、失独家庭、残疾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纳入重点走访对象。“蒋奶奶,我们又来看您了,帮您在手机上进行养老认证。”说话间,网格员王平还仔细检查了蒋奶奶家里的电气安全,提醒老人平时使用电器要多检查、常通风,避免发生危险。
甘家巷社区通过优化网格化管理,细化网格单元,配齐配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让网格员成为社区的“活地图”“百事通”。他们精准掌握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无论是居民的日常诉求,还是突发的民生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
近年来,兰州市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持续提升了服务群众效能。截至目前,经过多轮优化,兰州市共设置全科网格8169个,完成了编码固定、力量配备以及上图管理,建立了3大类21项配套制度,通过构建“一网通管”的全科网格,全覆盖无死角“零距离”服务群众。从化解邻里纠纷到解决办证难,从老旧设施改造到小区环境提升,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全科网格第一时间解决的大事,真正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
3
民生服务暖人心 点亮群众“幸福灯”
服务群众是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治理好不好、党建实不实,关键要看解决民生难题的成效和温度。群众的“急难愁盼”多是“小问题”:垃圾清运不及时、孩子放学没处去……只有解决好这些“小”事情,才能成就治理的“大”成效。兰州市坚持把“群众小事”视为“治理大事”,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全科网格,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有人管、有人办,把基层治理基层服务的效能和温度,体现在了每一件民生实事中。
中午时分,银滩花园社区“幸福食堂”里饭菜飘香,84岁的段玉珍老人像往常一样前来就餐。“今天的烩菜汤浓菜烂,吃完特别舒服。”老人笑着说,“这里的饭菜既好吃又实惠,我在这儿吃了好几年了。”甘家巷社区则联合辖区餐饮店推出“甘享食光”助餐项目,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为辖区独居、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等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助餐服务,让老人“舌尖上的幸福”触手可及。
针对独居老人,社区推出定制化服务。枣林西社区网格员定期上门探望年过八旬的潘奶奶,帮她打扫卫生;失独老人孙仁芳家中整洁却心灵孤寂,网格员的定期陪伴成为她最大的慰藉。甘家巷社区结合“一亲三心”活动,为老年人打造银龄艺术学社,让老人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学习;针对老年人想学抖音、发视频的需求,邀请专业摄影老师开展培训,教老人拍出时尚vlog。
对于“一小”群体,社区的托育服务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枣林西社区打造“红领巾”课后托管班和“小石榴籽”暑期课堂,暑假期间招收约70名孩子,上午辅导作业、下午开展兴趣活动,还链接高校资源开展航模体验、消防演练等活动;甘家巷社区在暑假推出托管服务,上班族暑假无暇照顾孩子,社区提供专人托管和作业辅导服务,解决了家长的燃眉之急。
走进银滩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古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红色影院、银龄教室、志愿驿站等功能室,既是服务载体,也是党群连心的桥梁。西固区西柳沟街道上坎社区为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组织退休老党员勘察选址,在化工街小区38号楼前小花园安装20套崭新健身器材;还推动建成500平方米银龄文化中心,组建“银龄合唱团”。甘家巷社区则邀请专业健身教练授课,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健身活动,还为居民送上健身器材;社区打造的科普画廊和“科普乐园”,让居民在散步休闲之余学习科普知识,还针对青少年开展“奇妙科技?精彩少年”活动,为中老年居民开设健康生活大讲堂、膳食营养讲座,让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4
矛盾化解筑防线 当好和谐“减压阀”
创新矛盾化解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枣林西社区与刘家堡派出所的“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成为矛盾前置化解的典范。双方拆除物理隔墙,实现“同楼办公、协同作战”,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苗头性问题立即“吹哨”,社区民警、楼栋长迅速到场处理。这种高效联动机制,让3440件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以“一站式”解决。社区构建的“老警官调解室”更是汇聚了民警、法律顾问、司法人员和社区网格员的力量,成为综合服务平台。“从遛狗不拴绳到车位占用,从夫妻吵架到物业收费,我们坚持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一位社区民警表示。
银滩花园社区创新设立“老书记工作室”,整合片区民警、老党员、法律顾问等力量,建立定期接待与能人库支持机制。自成立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798件,成为社区矛盾化解的“主阵地”。甘家巷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的矛盾调解机制,将纠纷化解与网格服务相结合,2025年以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1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社区还通过“楼门院议事会”提前收集居民意见,将潜在的矛盾隐患化解在协商环节,避免问题升级。
兰州市纵深推进“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和“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格局建设,全市8个县区、兰州新区、高新区严格对标要求,建成“七合一”式综治中心,采用“1厅+N室”模式,汇聚各方力量,成为功能齐全的矛盾纠纷化解地,实现群众“最多跑一地”。城关区综治中心34个功能室,195名专兼职调解员,矛盾纠纷汇入、受理、研判、分流、办理闭环运转“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已实现矛盾调处、信访接待、法律服务、诉讼服务、检察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妇女儿童维权“八中心合一”,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蹚出了一条新路径。
5
科技赋能提效能 按下治理“加速键”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兰州市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打破基层治理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数字赋能消除信息壁垒,将治理资源、力量集聚成势,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
银滩花园社区深度应用“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与12345热线,建立“未诉先办”机制。通过平台数据预判民生痛点,提前介入解决问题,大幅提升了服务响应效率。今年以来,社区政务服务热线转办件115件,办结率与及时率均达 100%,真正实现了“群众有诉求,社区有回应”。
甘家巷社区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通过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推广使用社区工作群、楼院信息群等,实现信息发布、业务办理、议事协商、报事报修等“指尖办”“马上办”。居民无需跑腿,在手机上就能完成业务咨询、问题反馈,服务响应速度和便捷度显著提升,也让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靠前”。
科技赋能不仅让服务更高效,也让治理更精准。无论是“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对民生痛点的预判,还是“智慧社区”对居民需求的快速响应,都体现了基层治理“向科技要效能”的思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
6
共建共治聚合力 激活治理“一池水”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党建引领下的“大合唱”。兰州市坚持抓好党建引领,持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让广大群众和各方力量在基层治理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凝心聚力共绘基层治理蓝图,打造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在资源整合方面,银滩花园社区的“社区大党委”、上坎社区的多方联盟是基层治理中凝聚多元力量、打破资源壁垒、实现共建共享的缩影。银滩花园社区积极构建“社区大党委”机制,吸纳8家企事业单位和物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通过党建联席会共商共议热点难点问题26件,破解民生诉求154件。上坎社区联合共建单位、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力量,形成多方联盟促治理的良好局面,志愿者身影遍布小区,一年来提供关爱走访等志愿服务400余次。
新就业群体是基层治理的“新力量”。枣林西社区积极引导外卖小哥、快递员参与社区治理,打造24小时便民服务驿站,为他们提供歇脚、充电的场所。“我们在这里歇脚充电的同时,也会留意社区里的情况,及时向网格员反映。”一位在驿站休息的外卖小哥说。
居民参与是共建共治的核心。上坎社区将议事协商平台建在居民“家门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情面对面等平台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社区邀请党员代表、热心居民、物业公司等聚在一起,通过“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邻里忙、邻里帮”的方式,重点解决小区供暖、环境卫生、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截至目前,已探讨解决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120余件,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本报记者 颜维俊 赵雨欣 滕效宏 见习记者 魏晓莹 文/图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3/117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