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乡村振兴 中药材产业绘就漳县乡村振兴“绿色画卷”

中药材产业绘就漳县乡村振兴“绿色画卷”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杨兰

金秋九月,走进漳县贵清山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成片的中药材郁郁葱葱,墨绿的当归叶片在风中舒展,饱满的党参根茎埋于沃土……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山野间满目葱茏,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生机。

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高海拔、多降雨地理气候,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正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天然温室”。近年来,漳县紧扣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定位,立足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态致富路。

为提升中药材品质,漳县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让“土专家”成为农户的“田秀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地依托这一优势,科学规划形成“三区一带两基地”的种植格局:南部寒阴湿山区培育当归主产区,中部浅山阴湿区打造党参种植带,浅山半干旱区建成红黄芪基地;沿漳河流域形成柴胡、款冬花产业带,建成青杠林木下淫羊藿种植和原生态沙棘种植基地。目前,全县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3个,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总产量达5.26万吨。

产业链的延伸是漳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当地通过“引进来”“培育强”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形成了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漳县经济工业集中区,甘肃佛慈药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当归、黄芪经过清洗、切片、提取等工序,加工成中药饮片等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该公司负责人崔建军表示:“我们通过与农户和合作社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一系列中药材深加工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药”,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漳县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绿色致富”的新篇章。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6/121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