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急救骑士”需要制度来保驾护航
【丝路话语】“急救骑士”需要制度来保驾护航
□ 苑广阔
近来,外卖骑手在配送途中参与急救、救助的行为广受关注,多地试点组建“外卖骑士急救队”,推动骑手成为城市应急救援新力量。然而,队伍常态化运行仍面临装备资金短缺、骑手对法律与订单风险有顾虑,以及人员流动大、协调机制欠缺等现实障碍。专家建议,应从立法保障、资金支持与平台协同等多方面系统破局,让善行更有底气、更可持续。(9月15日《工人日报》)
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如今正以“急救骑士”的新身份进入公众视野。从心肺复苏到下水救人,从AED施救到消防应急,越来越多的骑手在配送途中化身“移动救护员”,成为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力量。各地试点组建的“外卖骑士急救队”,既是对骑手善行的肯定,也是对城市公共安全网络的有益补充。然而,要让这一善行从“偶然”走向“常态”,从“试点”走向“体系”,仍需跨越装备短缺、风险顾虑、人员流动与协调机制等多重障碍。
外卖骑手因为熟悉路况、机动性强、覆盖范围广等工作特性,天然成为社会急救的“最佳第一响应人”。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发生的“黄金4分钟”内,他们的快速响应往往能挽救生命,这种效率是传统救援难以比拟的。各地工会和平台企业也看到了这一优势,通过培训颁证、配备急救物资等方式,推动骑手从“送餐员”向“急救员”双重身份转型。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差距。首先,装备资金短缺是最大瓶颈。一套AED设备价格昂贵,后期维护和耗材更换更是持续投入,仅靠工会支持或个人捐赠,显然难以规模化覆盖。其次,骑手对法律风险和订单超时的顾虑依然存在。尽管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见义勇为者不承担民事责任,平台也有“罚单剔除”机制,但许多骑手仍担心“被讹”或影响收入。而缺乏统一的信息化调度机制,也使得“就近就快”救援难以高效实现。
要破解这些难题,需从立法、资金、平台协同三方面系统推进。立法层面,应加快全国性见义勇为专门立法的进程,明确施救者的法律保护与激励标准,消除骑手的后顾之忧。资金层面,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AED配置、更新与培训,同时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捐赠,形成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平台层面,外卖企业应进一步优化订单豁免流程,为参与救援的骑手提供保险保障,并将急救能力纳入职业赋能体系,增强骑手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更重要的是,应推动“骑手急救队”从零散试点走向制度化、网络化运作。通过建立区域协同调度平台,整合骑手位置信息与急救需求,实现精准响应;通过定期复训和技能认证,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影响;通过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奖励机制,让善行得到应有回馈。唯有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协同,才能让这份善行更有底气、更可持续,让“急救骑士”真正成为城市安全网络中坚实而温暖的一环。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6/121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