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州新闻 新区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圈
新区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圈
又是一年金秋九月,黄河之滨的风裹着秋意掠过秦王川,兰州新区大地上草木葱茏、硕果盈枝。
当中川机场的航班划破长空,中欧班列的汽笛与光伏板上的光斑共振,化工园区里管道如银链串珠,生物医药实验室的显微镜下,细胞正演绎着生命的密码……兰州新区的产业版图在新时代的光阴里拔节生长。
从“热力图”看产业之变
金秋时节,站在新区现代农业公园观景台远眺,塔吊林立的产业园区与正在抽穗的玉米田交织成画。旁边万亩葵花褪去盛装,累累硕果压弯枝头,工人们穿梭田间进行采收作业。这片不久前还是金色海洋的土地,如今正将“颜值”转化为“产值”。
在三毛实业恒湿生产车间里,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一克羊毛被拉伸到400米长,纺成的超细纱线,正被装车发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光所及,一个产业更加聚集、发展更高质量、改革更有效率、创新更有动力的新城清晰可见。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
近年来,兰州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扎实开展“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创新、大环境”行动——不是简单地铺摊子,而是育集群;不是盲目追数量,而是要强链条;不是孤立上项目,而是要优生态。
这种转化,在新区产业规划图的演变中可见一斑。翻开2025年版《兰州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曾经的“一区多园”布局被升级为“2+4+X+N”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2个千亿级和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现代服务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电池正负极材料到高档铜箔,生物医药从原料药到创新药延伸链条,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每一个产业都标注着清晰的“生态位”。
在新区经发局产业科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产业热力图”:红色代表已形成集群效应的区域,黄色是正在培育的增长极,绿色是预留的未来赛道。
过去一年,这张图上的红色区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加速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研发—临床—制造—物流”全周期生态;绿色化工园区跻身全国百强化工园区。不仅如此,新区还全力打造“百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之谷”,推动铜箔产能、负极材料产能加速释放。同时,新区深化“链主+园区+政策”模式,培育氢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近年来,兰州新区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厚成势。在此基础上,新区还加快布局氢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更为完善、更加成型、更具竞争力。
从“邻居”到“队友”
走进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最直观的感受是产业链条的密度。东金硅业、耀望化工、雅本化学等龙头企业正发挥着引领作用,吸引了众多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企业集聚。这些企业相互协作,形成了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到精细化工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在新材料产业园,甘肃德福新材料、兰州格瑞芬碳材料等企业的集聚,不仅推动了铜箔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兴起。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兰州新区正逐步构建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产业生态中,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种“链式集聚”的效应,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同样显著。兰州佛慈制药的中药提取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正将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转化为高纯度提取物。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把传统甘草提取浸膏与化学药品中的铋离子结合,研发出甘草酸铋散,形成能迅速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中西结合制剂。
“以前企业之间是‘邻居’,现在变成了‘队友’。”佛慈制药办公室主任王玉龙说,通过新区搭建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让陇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快了。
近年来,兰州新区始终把产业强区摆在核心战略地位予以大力推进,着力在产业体系构筑、发展动能培育、园区平台建设、产业集聚集群等方面加力使劲,系统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特色农业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构建多点布局、高效务实、支撑有力、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从量变到质变
如果说产业链是产业的“骨骼”,那么创新链就是“神经”。产业聚集回答了“规模之问”,创新驱动则解决了“质量之变”。在新区,创新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在生产车间、实验室、孵化器里的具体实践。
在中川北站的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现场,一列满载哈萨克斯坦小麦的班列缓缓驶入。这批小麦经新区综合保税区加工后,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往东南亚。
“以前,我们只能做‘过境贸易’,现在,依托新区获批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我们建成了西北最大的粮食加工分拨中心。”新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王岩山说,这种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的跃升,背后是新区对制度型开放的创新探索。
新区之“新”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关键也在创新。过去一年,兰州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健全完善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新区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打造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高地。
从兰石集团研发的“数字孪生车间”实现焊接自动化,到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实验室的科研攻关;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工业强区到产城融合,兰州新区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发展为根本取向,找准产业高端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培育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新区全力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高效标杆新通道,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区产业聚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城融合绘新景
产业聚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城市、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共荣。在新区,产城融合不是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清晨7点,彩虹城社区的早餐铺飘出胡麻油的香气,送孩子的张娟顺路在社区菜店买了新鲜蔬菜。“现在下楼就是超市,社区医院就在小区门口。”她的幸福感,源于新区“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
产城融合发展的图景在新区随处可见。产业园区附近的保障房小区里,产业工人住着带电梯的楼房;附近的职工食堂里,10元就能吃到四菜一汤的工作餐。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乡村。在中川镇华家井村,村民魏登高将自家的10亩地流转给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年获得6000元租金;他在园区打工,每月挣4000多元;加上土地入股的分红,全家年收入超过6万元。“以前种小麦、玉米,一年到头挣不到2万元;现在土地生金,我在家门口上班,日子越过越甜。”魏登高笑着说,示范园里的智能温室种植着高原夏菜、草莓、车厘子,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我们的‘土特产’变成了‘金疙瘩’。”
走进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的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一带一路”特色商品展馆、箱包服饰展厅、眼镜店、美食超市等线下体验店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传统课堂已被新商科实训基地所取代,“引企入校”的职教理念得到完美演绎。
兰州新区依托职教园区,通过产教融合,产业与教育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企业精准输送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持续智力支持。随着兰州新区快速发展,产城融合不断推进,又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景和优质的生活空间,吸引并留住人才,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格局,共同构筑起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兰州新区“向新而行、向质图强”的发展之路,不仅印证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更探索出一条新区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条路径里,有“闯”的勇气、有“实”的作风、有“绿”的底色。
秋意渐浓,但兰州新区的产业热度不减。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新的生产线正在安装;在生物医药实验室,科研人员正为新药研发通宵达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长,每一颗心灵都在沸腾。
兰州新区正在用产业聚集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一份优异的答卷。当晨光再次洒向这个承载着国家“极、地、台、区”战略使命的现代化新区,这座希望新城正以产业聚集的强劲脉搏续写更加壮丽的发展传奇——那是一群人向着光的方向奔跑的身影,是一座城向着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坚定足音。(记者 李昕)
来源: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7/123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