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正式出版

《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正式出版

深情叙写光辉灿烂的丝路文化

《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正式出版

观澜新闻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近日,杨文远创作的《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由敦煌文艺出版社正式结集出版,该套丛书是作者10年来对丝路文化的思考、认识和感悟,包括《丝路漫笔》《丝路印迹》《丝路行吟》,生动详尽地阐释了古今丝路,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长久的参考意义。

《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单一的道路,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通过陆上和海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区域。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线路式文明交流的脐带,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也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各种文明、宗教、艺术聚集在这条文化带上,相互激发,交相辉映,在历史的轮转中不断演进。

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等大量物品,通过丝绸之路销往沿线国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阿拉伯及欧洲。丝路沿线国家的葡萄、苜蓿、石榴等植物,鸵鸟、骆驼、狮子等动物,香料、宝石、玻璃器等物品,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基督教、拜火教等宗教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伴随着宗教的传播,大量的乐器、乐理甚至乐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形成中国音乐艺术新的表现形式。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这一名称很快即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学界通常将陆上通道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将海上线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而在丝绸之路上所传播和衍生的文化则被称为丝路文化。

《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所叙写的正是那些光彩灿烂的丝路文化。据了解,《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由《丝路漫笔》《丝路印迹》《丝路行吟》3册书组成,其中《丝路漫笔》又包括“丝路史话”和“丝路城邑”两部分内容。“丝路史话”结合历史记载、人文考古以及田野考察,穿越遥远的历史时空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之本源。“丝路城邑”则是从起点城市长安开篇,写到了古都洛阳、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由东往西直至金城兰州和河西四郡,最后在喀什落笔。

《丝路印迹》包括“丝路关城”和“丝路遗韵”两部分内容,不仅涵盖了包括阳关和玉门关在内的10座关址,还主要写了丝绸之路上留下来的主要遗址遗迹,其中不乏丝绸之路上一些不是很知名的丝路古寺、丝路古堡、文化运河的点缀。《丝路行吟》则包括“丝路身影”和“丝路行吟”两大部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凿空者张骞、史学名家司马迁、丝路战神霍去病、文韬武略的班超等不同时代的18位历史人物。

“行文过程中,我力求注重历史性、知识性、可读性。”杨文远告诉记者,“当然了,丝绸之路上所衍生的丝路文化是极其多元的,也包括各种民俗、文化、宗教、艺术交往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他由衷地说:“当你走进这套书中,不仅会看到游牧部落、征服大军、沙漠商队的马蹄车辙,也会看到旅行者、朝圣者、探险家一长串孤独的脚印,还会看到一座座曾经辉煌灿烂、盛极一时的城池、佛寺、关城等遗址的残迹。可以说,丝绸之路不仅影响了世界的昨天、今天,也必将会影响人类的明天。”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由中、外先民共同创造并得到世界认同的历史名称,具有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华书局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柴剑虹告诉记者,“诚如本套书集140多篇文章所述,无论经贸通商、文化交融、人员来往,以及城池关隘、烽火烟云、古道行吟,乃至现当代的利用、开放、弘扬,其核心是各色人等,其本质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积累,是亚、欧、非洲乃至全球的命运共同体。”

他说:“本书作者在多年关注、考察和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将陆地的西北、西南通道,扩展至海上交通,并联结起我国疆域内广袤西域、东南、西南的历史文化名城,采撷更多的文物遗址与人物事迹,融合他自己多年行走丝路古道的思考和感悟,用广大读者便于阅读理解的散文随笔式的简洁文字加以叙述和诠释,使内容更为丰富,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长久的参考意义。”

杨文远

杨文远,丝路文化书写者,曾任《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敦煌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7/123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