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播报 会宁:无人机飞防成为马铃薯增产“守护神”

会宁:无人机飞防成为马铃薯增产“守护神”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窦菊

初秋的会宁,田野被染成深浅不一的绿毯。晨雾未散时,韩家集镇的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已响起轻微的螺旋桨嗡鸣,植保无人机正掠过田垄,将乳白色的药液化作细密雾幕,精准罩住每片薯叶。这场发生在田间地头的“科技护薯战”,正用“天空视角”为会宁马铃薯产业筑牢丰收防线。

从“人背药箱”到“云端作业”:效率革命改写护薯规则

“以前打药,得背着几十斤的喷雾器在田里转,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无人机‘嗡嗡’转几圈,几百亩地就搞定了!”站在地头,看着无人机掠过自家薯田,种植户李清感慨道。李清的话,道出了传统植保作业的痛点:人工喷药效率低、覆盖不均,遇上马铃薯晚疫病高发期,往往“打药的速度赶不上病害蔓延的速度”。而如今,植保无人机的“参战”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会宁县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飞防手魏兵熟练操控着遥控器,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飞行高度、速度、喷幅等数据。“无人机螺旋桨产生的下压气流,能让药液均匀附着在叶片正反面和茎秆上,连最隐蔽的叶背都能覆盖到。”他指着刚作业完的地块介绍,“一架无人机一天能完成1000亩喷防,相当于30个工人一整天的工作量。更关键的是,通过精准变量喷洒,还能减少20%—30%的农药浪费。”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全链条防控织就安全网

面对今年全县40余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晚疫病防控重任,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早谋划、早行动,联合合作社组建起专业防治队伍,将“分散防治”升级为“统防统治”。

“晚疫病靠‘等’不行,得‘防’在前面。”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亚利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近期病害监测数据,“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田间温湿度、菌源基数,一旦达到防治指标,立刻调度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器等设备,统一配药、统一时间、统一行动。”

会宁县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军则晒出了“科技防控菜单”:“我们轮换使用嘧菌酯、霜脲锰锌等低抗性药剂,配合清除病残体、杀虫灯诱杀等农业物理措施,既防病菌‘耐药’,又减少农药残留。”他指着远处连片的薯田,“你看,现在的植株叶片浓绿,病斑几乎没有——统防统治区的防控效果已达85%以上,马铃薯长势比往年还好。”

从“保丰收”到“促产业”:科技赋能铺就乡村振兴路

在会宁,马铃薯不仅是“救命粮”,更是“致富薯”。作为全县农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马铃薯种植覆盖全县19个乡镇,年产值超10亿元,关乎近10万农户的“钱袋子”。

“晚疫病是马铃薯的‘头号杀手’,一旦暴发,轻则减产三成,重则绝收。”李亚利说,近年来通过无人机飞防、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会宁已连续3年实现晚疫病大面积暴发“零发生”,马铃薯商品率从75%提升至85%,亩均增收超500元。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端。随着统防统治的推进,越来越多合作社开始探索“技术服务+订单收购+品牌打造”的全链条模式。“我们不仅帮农户防病,还和他们签收购协议,保证优质优价。”李文军介绍,合作社已注册“会薯1号”区域公用品牌,下一步将依托无人机飞防的精准化优势,推动马铃薯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升级,“让‘小土豆’真正变成‘金蛋蛋’。”

“以前觉得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才明白,靠的是科技这双‘隐形的手’。”会宁县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无人机飞防人员魏兵将完成当日作业的无人机降落在田埂边,擦了擦额头的汗说。

从“人海战术”到“科技会战”,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御”,会宁县用一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科技突围”,不仅守住了农户的“粮袋子”“钱袋子”,更蹚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特色路径。当无人机再次起飞,掠过起伏的田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病虫害的退去,更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向“智慧农业”迈进的坚定身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科技兴农”的种子,正随着旋翼的风,播撒向更广阔的未来。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7/12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