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2025相约敦煌——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百岁老人的敦煌情

【2025相约敦煌——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百岁老人的敦煌情

孙儒僴、李其琼夫妇和女儿孙毅华在维修后的中寺。资料图

刘燕

我国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的杰出代表、敦煌学专家孙儒僴先生的回忆录——《敦煌守护人:孙儒僴回忆录》日前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赵声良在序言中写道:“莫高精神正是以常书鸿、孙儒僴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莫高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精神理念,由于他们的执着坚守,由于他们的担当开拓,不仅使敦煌石窟得到了妥善保护,而且在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敦煌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孙儒僴,1925年出生于四川新津。1946年毕业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来到莫高窟,在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敦煌石窟的保护和艺术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

本书按顺序分为四章,分别为《初踏敦煌:大漠深处的召唤》《古韵新篇:莫高窟的新生之路》《守护记忆:石窟保护的峥嵘岁月》《大漠赤子:我们都是莫高人》,从不同角度抒写了孙儒僴从求学问道、踏上敦煌之路,直至将一生交付敦煌的心路历程。

孙儒僴自20世纪40年代起扎根敦煌,长期从事壁画保护与洞窟维修加固工程。全书收录文章二十余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莫高窟洞窟病害、园林绿化、壁画保护、塑像回归与迁移等进行了重点叙述,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作者深情追忆了参与莫高窟保护工程的窦占彪、吴兴善及牺牲在莫高窟的雕塑家李仁章等人的生平事迹,通过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小故事生动诠释了“莫高精神”的丰富内涵。

编校《敦煌守护人:孙儒僴回忆录》时,最珍贵的际遇,是登门拜访已是百岁高龄的孙儒僴先生。推开他家门,先生端坐椅上,一口浓重的四川新津口音裹着岁月的温厚,思路却清晰得像刚整理过的手稿。

聊起当年,他总绕不开二十几岁那趟奔赴——从家乡一路向西,直到站在莫高窟前。“那时哪有现在的样子哟,满眼都是黄沙子,穷得连棵像样的树都难寻……”他说这话时,语速慢了些,原本平和的眼神渐渐放空,又慢慢沉得深邃。我望着那双眼睛,竟像透过一层时光的薄纱,看见五十年前的敦煌:无际的黄沙漫过戈壁,莫高窟的洞窟在风里静默,年轻的他站在沙砾上,望着这片荒凉却藏着瑰宝的土地,眼神里该是藏着怎样的震撼与笃定?

就是这片让他初见时心生落寞的土地,他一守便是五十余载。那天没有激昂的讲述,只有老人缓缓道来的过往,可当他的目光落在远方,那眼底浮动的“黄沙”,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让未曾亲历的我,真切触到了敦煌半个世纪前的模样,也读懂了“守护”二字,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人用一生,在风沙里写下的承诺。

藏在《敦煌守护人:孙儒僴回忆录》里的珍贵细节:不止风沙,更是烟火与坚守。读到的从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一段段贴着敦煌风沙、浸着生活温度的珍贵记忆。

书里有“敦煌的第一缕年味”:记录着孙儒僴先生在敦煌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或许没有家乡的热闹,却有同事间的相惜,在戈壁的寂静里,把异乡过成了另一种牵挂。也有“研究所的成长足迹”:从敦煌艺术研究所到敦煌文物研究所,一字一句间,是对文物保护的初心传承。

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日常”:早年间莫高窟的古树遭虫害,大家摸索着防治、默默参与绿化,让荒芜里慢慢长出绿意;生活用水极其艰难,他们四处寻找水源、珍惜每一滴水,把艰苦过成了寻常;不少工作人员是大学生,可囿于环境与条件,他们的孩子大多没能顺利上学,字里行间满是为人父母的无奈与愧疚,却也藏着他们“守敦煌便顾不得太多”的取舍。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与数字较真的日子”:如今我们熟知的莫高窟壁画面积,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全靠一把算盘、一双眼睛,一幅壁画接一幅壁画丈量而来。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细致与执着,是用双手“数”出来的敦煌瑰宝,每一个数字都浸着他们对文物的敬畏。

这些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却格外难得。它们是孙儒僴先生的亲身经历,是莫高窟“活”的记忆,更是无数敦煌守护者的共同缩影。正是这些细碎的、鲜活的片段,让我们看见:敦煌的守护,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年味里、绿意里、丈量的脚步里,藏在每一个“把一生交给敦煌”的人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日常里。

阅读全书,我看到了和孙儒僴先生在鸣沙山麓、宕泉河边共同守护、研究敦煌的许许多多仁人志士,看到了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群体;还看到了国内外许多关注、支持敦煌文物保护与研究的热心人,其中有研究院同仁,有院外同道。孙儒僴先生绝非是单枪匹马的孤独奋斗者,而是一位在大风大浪中与大家同甘共苦的敦煌守护者。这正是这本传记的一个重要特色。

《敦煌守护人:孙儒僴回忆录》还有一个亮眼之处,是契合文字叙述,编入了80余幅珍贵的图片,这些图片大多由敦煌研究院提供,难得一见。

合上书页时,指尖仿佛还留着校样纸的温度,也存着初见孙老时,他眼底那片望不尽的敦煌黄沙。《敦煌守护人:孙儒僴回忆录》里的文字,从来不是冰冷的过往,而是一位老人用五十年光阴,在戈壁风沙里焐热的赤诚。

如今这本书抵达读者手中,愿我们都能从字里行间,读懂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不仅是孙儒僴先生对敦煌的守护,更是一份能照进当下的力量: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也能寻到属于自己的“莫高窟”,守住心底那份不愿褪色的热爱与执着。

(《敦煌守护人:孙儒僴回忆录》,孙儒僴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8/125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