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2025相约敦煌——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部古代敦煌生活志
【2025相约敦煌——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部古代敦煌生活志
五台山图(局部)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宋国夫人出行图 莫高窟第156窟 晚唐
胡同庆
不管在什么时代,衣食住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首先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然而,以“衣”与“食”而论,究竟哪一个问题排第一,却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论,许多人都认为“食”应该排第一,因为如果人不吃饭就会饿死,其他也就不用谈了。此种说法初听似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则并非如此。因为我们是在谈人类的衣食住行,而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明显的区别,即是否穿衣。人的进化之一,就是褪去身上的皮毛而穿上衣服。而饮食需要,并非人之独有,也是其他动物所必需的。衣饰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标志物,因此本书认为还是将“衣”排在第一位似乎更为合理。
人的需求和愿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衣食住行发展史中不可忽略的内容。敦煌壁画根据佛经所描绘的理想世界中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美好理想愿望,因此本书分别在每一章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佛教理想世界中的相关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佛教理想世界中,古人对衣着的追求是希望在解决温暖问题的基础上,注重衣料质地和装饰物的价值,追求华丽和珍贵,注重不同等级、地位之人穿戴之差异。对饮食的追求首先是能吃饱,然后是吃的品种、食物的质量与新鲜程度、装食物的餐具等。对于居住的追求,特别注重其周边环境,追求舒适、实用、卫生、安全等;亦追求娱乐享受。追求的出行方式主要是快速、方便、无障碍等。
本书尽可能从多角度全面地介绍相关内容,如在介绍“衣饰”时,不仅介绍当时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服饰特征,也介绍人们在发髻、面妆、佩饰等方面的时尚和个性追求,以及与衣饰密切相关的纺织原料和制作、印染、皮革加工等情况。在介绍“饮食”时,不仅介绍当时人们日常必需的主食、蔬菜、水果、肉食、调料等品种,也介绍相关的加工工具、制作方法,以及当时的饮食习惯、社会风气和相关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在介绍“居住”时,不仅介绍当时人们居住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和不同风格的建筑,还介绍与居住相关的水井、厕所、浴室乃至家具,以及当时修建房屋的施工场景。在介绍“出行”时,介绍当时人们出行如何之艰难,介绍悬崖间架设的栈道和河流上修造的桥梁,同时介绍在江河湖泊中航行的各种船只和陆地上不同用途的各类车辆,以及路边的旅店和行人出入关隘的通行证等。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中的敦煌既具有地域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史料上的意义。即文中介绍的内容,有些确实是敦煌本土社会生活状况,而有些则反映的是其他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如“饮食”中介绍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敦煌本土的情况,而“出行”中介绍的舟船应该是其他地区江河湖泊中的交通工具,还有帝王的服饰、文人情调的亭台、草堂等也应是反映其他地区的情况。
从审美心理角度考虑,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为十二或十三小节,每小节为1500字或2000字左右,每小节中穿插数幅相关图片。结构简洁,字数适当,图文并茂,不但避免了读者的眼疲劳,而且还让读者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书中所附的图片,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物资料价值。
本书融通俗性、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对象既适合希望进一步了解敦煌文化的导游和游客,也适合有一定古文阅读能力的大中专学生和初高中学生,同时也为古代社会生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图文资料。
(《敦煌壁画中的衣食住行》,胡同庆著,文物出版社出版。本文系该书的前言,有删节)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8/125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