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平凉 早熟苹果成增收“金果”
平凉 早熟苹果成增收“金果”
平凉 早熟苹果成增收“金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张霞
初秋时节,平凉大地果香四溢,生机勃发。
在崇信县锦屏镇铜城塬子的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园里,最后一车“红思尼可”嘎啦苹果刚刚完成装运。这个采摘季,早熟苹果全部售罄,收益喜人。
“这批苹果不仅颜色鲜亮,口感更是清甜脆爽,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崇信县农投公司副总经理汶学斌高兴地介绍道,“150亩果园总产超过400吨,地头价每公斤8元以上,不到10天全部卖光!”
从崇信的矮化密植园、庄浪的梯田果园,到泾川的示范基地、灵台的规模化种植区,累累硕果压弯枝头,静宁县8万余亩早熟苹果更是红艳如火。早熟苹果,正成为平凉果农增收的“黄金果”。它们以“早”争“优”,不仅延长了市场供应期,更以实实在在的“甜蜜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平凉地处北纬35度,是苹果的黄金适生区,这里日照足、温差大、土层厚,结出的苹果品类丰富、品质上乘。”市林草局副局长王伟说,在此基础上,平凉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品种结构,逐步形成“错峰上市、多元互补”的协同供给体系。
崆峒区以嘎啦为主力,搭配华硕、蜜脆组成“产品矩阵”,盛果期亩产突破4000斤;泾川县主打皇家嘎啦、金世纪、美八等优品,1.2万亩规模预计可实现产值1.6亿元;灵台县则借嘎啦、华硕“周期短”的特性,率先抢占夏末秋初市场;崇信县通过“红思尼可”“玖月奇迹”等品种实现梯次成熟,避开同质竞争;庄浪县积极引进华硕、秦脆等新优品种,将中、早熟品种占比提至20%,显著拉长鲜果供应周期;静宁县则通过早、中、晚熟组合策略,大幅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平凉市持续推进苹果产业转型,优化品种与种植结构。目前,全市早、中熟品种占比已达12.9%,不仅实现错峰上市,更延伸了鲜果供应周期,为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产业兴盛的背后,是平凉科学精细的管理和全程护航的技术服务。各地紧抓果实成熟关键期,严格落实“控病虫害、促增糖着色”等措施,逐步构建起“技术引领、产销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崇信县组织专业团队下沉田间提供技术指导;庄浪县推行技术人员“包乡包园”制度,全程跟踪、规范采收;静宁县通过示范园带动与市场引导,推动德美等种植基地实现标准化采摘、分拣、装箱;泾川县则提前对接物流、搭建渠道,确保每一颗好苹果“一路畅行”直抵市场。
“我们实行的是技术人员‘包片包乡包园’责任制,”庄浪县果业站站长王选强介绍说,“每名技术员对口负责一个乡镇和50至100亩示范园,提供从修剪、防冻、疏花、绿色防控,到采收、处理、销售的全流程指导。尤其在苹果成熟期,他们几乎天天泡在果园,帮果农精准把握采摘时机、执行标准,确保果品质量。”
“今年的早熟苹果上市早、品相好、味道甜,特别受市场欢迎。”平凉市果办信息科科长郭兴跃说,“北京客商专门来泾川订货,嘎啦卖到每斤3.8元至4.7元,华硕达到每斤4.5元至6元。崇信县的华硕、鲁丽、秦阳等地头价也在4.2元以上,全部卖光了。崆峒、灵台等产区的苹果同样是市场的‘香饽饽’。”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品牌响”,平凉市正以战略视野推动苹果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通过“品种优化+技术推广+品牌打造”的组合策略,真正让“小苹果”成为“大产业”。目前,“静宁苹果”已荣获9项国家级荣誉、21项大奖,入选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名录,品牌价值高达180.86亿元。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8/125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