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渭源:“高颜值”城市的蝶变之路

渭源:“高颜值”城市的蝶变之路

渭源:“高颜值”城市的蝶变之路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马富平

清晨六点,渭源县会川镇保洁员李仲林佩戴着智能工牌,准时出现在责任网格内。她的工作服上“垃圾不落地,渭源更美丽”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随着扫帚划过路面,智能垃圾桶的电子芯片同步记录下作业轨迹。

与此同时,渭源县生态共治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全县1583个自然村网格的实时数据正不断更新——这是渭源县“垃圾革命”中寻常的一幕,也是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破局痛点,从“顽疾”到“革命”的治理觉醒

曾经,河道中垃圾堆积、废弃农膜挂满田埂、村道上生活废弃物随意丢弃。这是人民群众“看得见、闻得着、感受深”的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顽疾、生态治理的难点,更是群众“最烦心”的民生痛点。

垃圾不落地,渭源更美丽。2025年,渭源以革命的勇气,直击“脏乱差”的沉疴痼疾,将“千万工程”经验本土化,全面启动“和美乡村 净美家园”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项目,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BOOT模式,引入福州雪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首创“一个中心、两网融合、三项举措、四方共治”的全新治理模式,构建起“全域一网统管、全员依网运行”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系统推进垃圾“分、收、运、处、巡”闭环管理,让渭河源头的绿水青山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全县建立了县级生态共治指挥中心、16个乡镇分指挥中心,构建了住建、水利、交运、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共享机制,数据无缝衔接、资源精准调配,实现了从‘条条’管理向网格化‘块块’治理的跃升。”渭源县住建局副局长张彦龙介绍。

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的系统推进,是渭源县革故鼎新和深耕厚植的实践结果——

科学规划28个收集网格、19个转运网格、61条转运线路,全县日均清运生活垃圾100余吨;

在会川垃圾转运站配置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开展资源化利用试点;

投资1990万元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项目,配套改造PE管材生产线;

投资7374万元,建成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2处,年处理秸秆粪污等18万吨以上,实现收益1500万元以上。

  数字赋能,从“人治”到“智治”的迭代升级

“我是指挥中心调度员,我从指挥中心与你视频连线……”“指挥中心你好,我是庆坪镇的巡查员任红红,工号006,现在正在庆坪镇巡查卫生,请指挥中心指示……”在渭源县生态共治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与乡镇巡查员随时视频连线,第一时间了解垃圾收储情况,并及时反馈巡查发现的问题。

在指挥中心的大屏上,164辆环卫车的实时轨迹、2.68万个智能垃圾桶的满溢状态、4000余名保洁员的作业热力图一目了然。这个投资3500万元打造的“智慧大脑”,正是渭源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

“滴!垃圾桶已满,请及时清运。”在渭源县大安乡,清运司机张师傅的车载终端突然响起警报,屏幕上闪烁的红点显示3号网格的智能垃圾桶即将满溢。这种“未诉先办”的精准调度,得益于渭源构建的“天空地网”立体监测体系。

渭源县坚持数字化赋能,为所有保洁员佩戴电子工牌、车辆装载4G模块、垃圾桶植入电子芯片,构建起“人、车、桶”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管理网络。AI与无人机联动巡查,18个双光摄像头、5架无人机、5套AI视频监控精准捕捉倾倒垃圾、非法采砂、破坏林木等违法行为,让每一处风险看得见、盯得住、管得牢。

  全民共治,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焕新蝶变

“乡亲们,生活垃圾再不能随意丢弃,要分类投入垃圾桶,就能在‘道德银行’积10分哦!”在渭源县新寨镇,网格员进村入户“庭院会”正热闹进行。这种创新的激励机制,让“垃圾不落地”的理念从街道村落延伸到庄前屋后,成为全县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一域到全域,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共治,渭源县坚持“四级网格”管理,构建起1个县级一级网格、16个乡镇二级网格、218个行政村三级网格、1583个自然村四级网格,4000余名保洁员责任到人、区域到点、标准到位,让每一块土地、每一道河渠、每一条小巷都有“专属管家”。广大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受益、处处美丽”的良好氛围。

“参与环境治理可以得积分,今天我用积分兑换了一瓶洗衣液,这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渭源县新寨镇姚集村村民谢亚玺高兴地说。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9/127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