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热点评论 以万事万物为书(读书有味)

以万事万物为书(读书有味)

我们已身处互联网时代的纵深之中,且将越来越快地走到更深远处。“物联网”的概念也正在成为现实,当一切事物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如何选择、接纳、吸收,成了人最急需拥有的能力,读什么和怎么读,更是值得时时自问的问题。

先说读什么。我个人的观点既不保守——只有印在纸上的书才能成为经典,更不激进——不能被数码化的都无用,我觉得,与其执着于承载知识和价值的载体,不如先破除头脑中有关书的概念。

什么是书?从书籍发展史上看,可被称为书的,从龟甲铭文到竹简丝帛,从悬崖石刻到碑志墓铭,当然还有印刷术、造纸术所造就的流行几千年、流布全世界的纸书,自然也包括互联网时代的种种电子书。不久的将来,随时通过VR眼镜阅读,也有极大可能。由此可见,那些哲学沉思、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刻印在哪种载体上并非关键,关键在于内容本身。关于书,还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要把纸上得来的知识和现实中的经验结合起来,互相生发,彼此砥砺。《论语》里说,研读《诗经》,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说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万物,但知万物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以万物来知自身。《红楼梦》里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说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亦是学问,亦是文章。谁承载了知识、文化和历史,谁就是书,谁就可读。

书的问题解决,读书的“读”字更应当重视起来,它隐去了一个主语,一种不言自明的主体性,而这个主体,恰恰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填补和确认的。读书的完整表达是“我读书”。既多了个“我”,事情就容易理解了。个人的眼界、经验和见识毕竟有限,个体的观念甚至颇多狭隘,人更不可能经历所有事、见完全宇宙,那就必然要通过自身之外的一切去吸收知识、经验、思想,这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底层逻辑。竹简古籍是书,白纸黑字是书,音频视频也是书。我个人便曾得益于短视频。在写作长篇小说《生活启蒙》时,涉及三星堆的情节,搜索引擎上当然能查到一些介绍,科普书也可提供标准知识,但对我来说始终隔着一层,不够鲜活。因各种缘由短时间内也难以去现场,怎么办?我在短视频里搜有关三星堆的内容,结果真是令人惊喜,不但常规介绍无比丰富,还有动画演示、刁钻解读、大胆联想,简直是饕餮盛宴。这一通“喜刷刷”,不但帮我补上所需知识,更提供了鲜活的现场感,且许多博主那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也对小说的后续多有激发。而这些,是仅阅读纸质书所难以获得的。

当然,万事万物可读,但如何读,始终是关键。首先是要葆有一颗渴望之心,愿意向世界敞开,拥抱陌生而新鲜的事物,不断建立自身与他者的有效联系。其次,读万事万物,目的是为了知自身,发现边界,然后再突破边界。可以说,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且是极具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本意思在于,读者需要根据作者提供的文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通过自身经验、审美、认知,构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厦。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阅读是毫无区别、不加辨析的,要从万事万物里读出有用的东西,阅读者自己必须有稳定、清晰、可靠的价值立场,能够在辨别、吸收的基础上,融合甚至创造更多可能。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919/12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