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史话 炳灵寺石窟中的千佛题材
炳灵寺石窟中的千佛题材
第169窟15龛千佛壁(西秦)
●郭伟霞
千佛是石窟造像中常见的题材,是大乘佛教禅僧观佛的重要对象,体现了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据佛经记载,只要绘塑、敬拜、书写、诵念千佛形象和名号,不仅自己可以成佛,还可以救众生苦难,同往极乐世界。所谓“千佛”,是指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一千尊佛,最初是指“贤劫千佛”。在汉译佛经中,“千佛”一词始见于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卷六《千佛名号品》中。据《千佛名经》等佛教典籍记载,在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和未来星宿劫每一世劫中,都有千人成佛,合成“三世三千佛”,简称千佛。其主要信仰方式有持讽读诵、书写为他人说、画作立佛形象、供养鲜花伎乐和至心作礼等。
在炳灵寺石窟中,有大量的千佛题材或以壁画,或以浮雕的形式出现。第169窟、第192窟、第126窟等早期洞窟和藏传佛教兴起后重绘的明清壁画中都有大量的保存。
第169窟15龛千佛壁彩绘佛像18排,每排57身,佛像均高9厘米。与19龛的千佛一样,都是在地面上起墙通壁绘制而成,两面千佛壁上部分完整清晰,下部分壁画脱落褪色严重。众佛排列整齐有序,均高肉髻,着通肩大衣,五官及衣纹用墨线勾勒,彩绘华盖、背项光,双手腹前禅定,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画工通过对佛像大衣和背光颜色的规律性排列,使画面远观而呈现出一种三角形层层外延的律动视觉效果。
第169窟24龛千佛壁是在窟内东南角一片平整的崖面上做地仗绘制而成的,正中间和左下方各绘一佛二菩萨像,右下角绘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四周皆绘有千佛,身量大小略有差异,排列整齐。此龛处于洞窟高处背光位置,保存较为完整。
在第169窟至172窟之间的栈道上方崖壁上,残存着大面积排列规整的千佛画面,大约绘于北周时期,可惜常年暴露在外风吹日晒而严重褪色或脱落。
第192窟位于下寺石窟群北部约数百米处的野鸡沟,窟中1龛内残存部分西秦时期的千佛画面,施色以石绿、石红为主,色泽依然浓艳如初。
第126窟为北魏时期开凿的方形穹窿顶窟,窟顶分三层环绕浅浮雕千佛,共115身。
第6窟内通壁彩绘结跏趺坐千佛,共计115尊。每尊佛像之间,都用一颗小树相隔开来,排列整齐有序,是较为少见的树下千佛题材。
炳灵寺石窟中这一幅幅熠熠生辉的千佛壁,包含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炳灵寺石窟兼容并蓄的文化魅力,构成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它既是文化艺术的结晶,更是各民族共创历史的有力见证。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229/15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