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史话 【奔流文化·寻陇】庄浪水洛城:一个人,一座城,一段千秋凛冽的青史(上)
【奔流文化·寻陇】庄浪水洛城:一个人,一座城,一段千秋凛冽的青史(上)
水洛城地处六盘山西麓的关山脚下,即今天的庄浪县城所在地。发源于关山向西流淌着的南北洛河,孕育了水洛川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南北洛河相交之处便形成了水洛川文化的中心——水洛城。
每年正月十二,整个庄浪县城万人空巷,人们听着响彻云霄的鞭炮声,和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簇拥着水洛城的守护神——忠烈侯刘沪将军塑像,在人头攒动的县城街道上环城行进……
900多年前,北宋仁宗庆历之际,宋朝和西夏大规模交战,水洛地处边境地区,又是渭州与秦州的联络点,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但在是否应该建城于水洛这一问题上,庆历四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争论,史称“争水洛城事”。而事件中的主人公刘沪,一位级别并不太高的边将,因修建水洛城留名青史……
水洛城残存城墙
(1)
据说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其中1500首就与大西北有关,与河西走廊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长长的河西走廊,成就了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使盛唐边塞诗登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超越的高度。而在两宋,边塞诗仍然有着动人的余韵流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所说的塞下当然说的不是河西,却是今天的陕北陇东一带,在当时正是北宋和西夏政权冲突鏖战的边塞之地。
翻阅相关的书籍,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在长达100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北宋与西夏间形成一条长达1000多公里的军事分界线。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到甘肃省中部的陇东地区。这条分界线受到西夏和北宋两个对峙政权的高度重视,双方都视为各自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都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地争夺。
和西夏之战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不是短时间的持久战,而是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惨烈持久战;双方动用的不是小股部队,而是大部队,有时双方甚至举全国之力、调全国之兵在此相持,因此,就留下许多军事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寨和堡。
紫荆山上的宋堡
在紫荆山高高地矗立着一尊刘沪的铜像,他正是北宋庆历年间驻守在如今庄浪境内的一位边将,正是在他主持下,重建了一座巍峨的城寨——水洛城。在庄浪人的民间信仰中,对他的感戴和崇奉超越了与水洛历史有牵系的其他历史人物,其中有着怎样的缘由?
(2)
说到刘沪重筑水洛城,先要说到北宋和西夏百年纷争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好水川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
当时宋夏双方对峙的阵营中出现的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站在西夏前列执掌帅印的是一代帝王、西夏帝国的奠基者李元昊,在宋朝方面,军事将领中有一代名臣韩琦和范仲淹。
宋夏边境四路
尽管时人唱诵“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但由于他们在作战策略上存在分歧,这次战役,宋朝大将任福及数十名战将阵亡,士兵10300人战死,受伤、溃散的更多。这次历史上著名的战事,使宋廷“关信大震”,宋仁宗也“为之旰食”,范仲淹因对西夏作战不力而被贬官调职。这才有了诗人留下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
宋军在好水川大败之后,在西北地区采取守势。到了庆历元年(1041),北宋西部防线甚至退至了渭州(平凉)、秦州(天水)一线。
现在的紫荆山下有山路直达山顶,七拐八弯后,便看到鲜亮的水洛镇出现在山脚之下的平川之上,这鲜亮来自纤尘不染的蓝天,来自紫荆山上苍翠的松柏和飞檐流丹的仿古建筑,更来自城区拔节而起的高楼和人们脸上自信和纯朴的笑容,那么庄浪人的精神内核与900多年前的刘沪有什么关联呢?
刘沪塑像
(3)
刘沪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庄浪人,他原籍保州保寨(今河北保定市)人。能有机会成为独当一面的边关将领与他出自官宦世家有关。刘沪的曾姑祖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母;祖父刘审奇跟随太祖皇帝时为国捐躯。刘沪的父亲,又赢得太宗皇帝的信任。宦海生涯一直在对抗西夏政权的前线麟(陕西神木)、庆(甘肃庆阳)、秦(甘肃天水)等地相继担任知州的官职。
正因为刘氏与赵宋王室的紧密关系,刘家多人位居高官。刘沪之兄刘焕更是官至工部尚书,以能抗旨忤言、除暴惩奸而名重当时。
刘沪却不愿意躺在父兄的显爵和军功上过太平日子,而是有着远大的人生志向。在宋廷遭遇好水川之败的打击下,他正出任瓦亭寨(今宁夏固原瓦亭)钤辖,代理静边寨主(今甘肃静宁城川乡境内)。钤辖的官职并不显赫,但却掌一州、一路或两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政令,肩上责任重大。
在今时,平天高速未开通时,从平凉坐长途汽车去往天水,一路山路崎岖颠簸异常,当时自觉苦不堪言,那我们可以想象在冷兵器年代,连通渭州和秦州该是何等不易了。
那时两州相距数百里,山岭崎岖,在庄浪这个关键的节点上,“蕃氐杂居,阻隔不能相应”。当时被吐蕃部族占据的水洛城有着“西占陇坻,通秦州往来道路,陇之二水,环城西流,绕带河、渭”的地理形势,是理想的军事要塞。
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甲兵十万”的范仲淹自然会看到这一点,他给仁宗皇帝的奏章上有这样的话语:“朝那之西、秦亭之东,有水洛城,……如进修水洛,断贼人秦亭之路,其利甚。”他将援兵所经途程的迂曲和修屯水洛之利,说得具体明了。
当时知秦州的韩琦上书却持反对意见,朝廷遂“诏从琦请,勿修”,但范仲淹这一动议,却为刘沪后来筑水洛城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和铺垫。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奔流新闻)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229/15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