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艺界 中宣部公布“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名单,什么启示?

中宣部公布“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名单,什么启示?

日前,中宣部公布了一个名单——“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

全国九部作品入选,听名字就知道,都是稳得不能再稳的选题:

《家里家外》《法官的荣耀》《西城无小事》《人生冷场没关系》《东坡先生赶考记》……一看这几个标题,别说观众,连算法都能闻出股“正能量”的味道。

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单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体制内在做短剧吗?

但问题恰恰在这——为什么短剧这种,原本以“草根”“爽感”“下沉”为标签的内容形式,如今会被地方政府看中、被中宣部大力扶持?

是题材问题?是曝光问题?还是风向变了?

其实,这不是个“短剧爆红了所以政府跟进”的故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叙事:短剧,正被纳入新的舆论管理体系。

过去几年,短剧在业界乱飞——霸总、重生、复仇、赘婿、穿越,几乎什么都能编。剧情越离谱,流量越爆炸。

一集打胎复仇、三集从农村逆袭成女总裁,这类作品的逻辑很简单——它不讲现实,只讲欲望。

观众在里面得到的,不是思考,而是麻醉。

这种“电子止痛片”,本质上就是快餐式的精神消费。

但问题是,做快餐的人越来越多了。

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短剧备案数量超过4.2万部,播放量破亿的剧集上百部,其中绝大多数是“爽文式叙事”——

逻辑混乱、情绪极端、道德模糊。更重要的是,它的观众正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年轻工人、全职主妇。

这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舆论土壤”。

所以,当政府看到这片土壤被流量资本占领、被低智剧情洗脑,它一定会出手。

你可以把这次“优秀微短剧计划”理解为一次“内容收编”。

中宣部要做的,不是阻止短剧发展,而是要“重新定义”短剧的方向。

入选名单的9部剧,其实就体现出新的指导思路:地方故事、职业伦理、传统文化、城市治理、正能量生活。

这些主题有个共同点——可控、有意义、能传播。

比如《法官的荣耀》讲的是基层法院案例,《西城无小事》反映的是社区矛盾调解,《家里家外》关注的是家庭伦理与代际沟通,《梦笔不能停》则是文化传承题材。

它们不追求“爽点”,而追求“正确的社会情绪”。

换句话说,这些短剧不再是为了“刺激观众”,而是为了“安抚观众”。

过去短剧让人嗨,现在短剧要让人稳,这是官方对短剧本质要求的转变。

为什么政府要扶持这类剧?因为流量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

以往长剧、电影、综艺是主流舆论工具,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的注意力在短视频上。一个一分钟的短剧,播放量能顶一部院线电影,谁能控制短剧内容,谁就能控制人们的情绪。

地方政府更敏感。

过去他们做城市宣传,要么拍形象片,要么搞招商短片,没人看。但短剧不一样,它天然有传播力。

《有种味道叫清溪》就是湖南拍的乡村振兴题材,用生活化剧情讲地方特产“清溪豆腐”,既有人看,又能带货。

再比如《澳门故事》,它的背后是文化部的宣传任务——讲的是“澳门回归25周年”,主旋律外壳下包着生活故事壳子,观众也能看得进去。

这套逻辑,一旦跑通,对地方宣传部门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以往花几百万拍宣传片没人点,现在花几十万拍微短剧,不仅能在抖音上火,还能被中宣部点名表扬。

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双赢”。

所以,这次入选名单,表面看是艺术表彰,实际上是个相当明确的信号释放。

未来几年,短剧赛道的资源分配,可能会发生根本变化:

商业资本退后一步,官方机构走上前台;“流量逻辑”退居次席,“政治逻辑”重新主导。

你以为短剧的竞争是剧本质量?NONONO,接下来拼的是“意识形态含量”。

谁能把主旋律讲得不尴尬,谁就能拿资源、拿流量。

这也是对行业的最大警示。

短剧创作者要明白,靠“爽点”活下去的时代结束了。

以前可以靠狗血剧情骗算法,现在要靠政策风向找出路。

算法可以变,风向才是底层逻辑。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现实——中国的短剧市场其实已经卷无可卷。

入局的人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贵,新人、新剧想出头越来越难。

很多金主都在考虑撤离、观众审美疲劳、监管日益趋严,资本发现短剧的赚钱神话在崩塌,于是,新的出路就是“抱政府大腿”。

只要你能做主旋律题材,就能拿政策补贴、拿曝光、拿资源。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短剧,大部分看起来都“平平无奇”,但入选了名单。

对从业者来说,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启示。

第一,别再幻想流量万能。

短剧的“爽点逻辑”到头了,真正能长久活下来的,是能被系统认可、能讲社会故事的作品。

第二,题材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可控”越好。

家庭、社区、职业、文化传承——这些题材是未来的安全带。拍得不好顶多冷,拍得好能上榜。

第三,短剧的未来,不是流量经济,而是“内容治理”。

谁能适应这种治理逻辑,谁就能活下去。

所以,当你看到《人生冷场没关系》这种名字别扭却能上榜的剧,别笑。

它代表的,或许就是短剧行业的新方向。

短剧的舞台上,资本正在退场,政策开始登台。

从算法到体制,从爽点到主旋律,这就是中国短剧的下一幕。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14/159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