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界 狄道西乡觅稼轩祖籍地
狄道西乡觅稼轩祖籍地
□ 马晓春
享有“词中之龙”美誉的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兼政治家辛弃疾,其祖籍地之所以争议不断,可从史料记载中探寻脉络。据《济南辛氏宗图》记载,北宋真宗景德年间,辛维叶自甘肃狄道(康乐县古属狄道西乡)迁至济南,历经五代传承,血脉延续至辛弃疾。
2023年,济南市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济南市稼轩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经考证后,联合向康乐县授予“辛公义故里”“辛弃疾祖籍地”牌匾,为这一争议提供了学术层面的重要佐证。2025年9月,以“辛弃疾祖籍地”为核心文化标识的康乐县稼轩文化产业园,在辛家集正式开园,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渊源有了实体承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800多年前,辛弃疾挥毫写下这千古词句时,谁曾料到——时隔八百余载,这位一生心系故土、魂牵家国的词人,竟得以梦回他日夜思念的祖籍之地,地处大西北狄道西乡的康乐县辛家集。
深秋之际,寒意悄然蔓延,我再度前往辛家集,追寻辛氏先祖的踪迹。身为参与辛弃疾祖籍地史料挖掘研究的一员,每一次探寻都怀揣着新的期许。从康乐县城北步行一公里多,便到了背靠凤凰山的辛家集。只见村民们齐聚村头大树下闲话家常,谈及辛弃疾祖籍与村子的密切关联,有村民取出族谱,其上清楚记载着家族与辛弃疾一脉的渊源。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先从全国各地辛氏来此寻根问祖说起,继而谈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诗词佳作。我愈发笃定,此地便是辛弃疾血脉根源所在,承载着英雄的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
据《辛氏族谱》记载,西汉初年,辛蒲为稳固国家西部,响应朝廷号召,举家迁至陇西狄道西乡辛家集。如今,村里约300户人家,70%为辛姓,还留存着三泉寺、王家巷道、千年古榆树等古迹。来到村北石崖下的古泉旁,可见三股清泉从石隙潺潺涌出,叮咚有声,清可见底,饮之淳冽甘甜,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由想起《铅山县志》所记的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从三泉到瓢泉,跨越时空,这两处泉眼见证着辛氏家族的兴衰变迁,恰似辛弃疾跳动的脉搏,诉说着他对家国的热爱与坚守。
辛氏祖陵是探寻辛氏家族迁徙与陇西文化的重要遗址。于是,我朝着三公里外的虎关乡关丰村范家坪前行,在金黄玉米地与杨树林的遮蔽下,找到了辛氏祖陵。这里有汉初迁居陇西狄道的辛氏始祖辛蒲之墓,以及西汉名将辛武贤、辛庆忌等历代先祖的陵墓。此刻,墓碑印证了辛氏一族在此生息繁衍的历史。
踏入绿树成荫的稼轩文化产业园,青砖铺地,静谧如诗,院子中央矗立着一座栩栩如生的辛弃疾雕像,他面朝范家坪辛氏祖陵,左手紧攥长剑,右手执卷,身姿笔挺,目光笃定,似在遥想济南的出生地、上饶的终老地。青色大理石基座上“辛弃疾”三个字,由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亚龙题写。“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家本秦人真将种”,如今雕像让稼轩公梦回祖籍西乡,叶落归根,魂归故土,想来他脸上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康乐县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打造诗词碑林,与济南、上饶开展“跨时空”互动,参与铅山县辛弃疾诞辰885周年系列活动,以及举办“三泉话稼轩”等活动,营造出“康乐无处不稼轩”的浓厚氛围。目前,位于附城镇城南村的稼轩中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与此同时,还建成了占地15亩,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等功能于一身的稼轩文化产业园。
在产业园科普展区,一块由济南稼轩书院、辛弃疾文化研究会授予的木刻金粉“辛弃疾祖籍地”牌匾高高悬挂着,题字气势雄浑、笔力遒劲。推门而入,一尊辛蒲的半身雕像静静伫立在堂前。他头戴乌纱,目光深邃,好似正凝视着他与族人迁徙至此的狄道西乡辛家集这片故土。里面有一扇小门,通向主展厅。门楣之上,“辛公义故里”五个字古朴庄重、笔力千钧。展厅藏有康丰乡政府拓印自济南市稼轩书院、济南市辛弃疾纪念馆的欧阳中石作品《清平乐,新来塞北》等,还有济南市稼轩书院院长马涛拓印的国家一级文物《去国帖》,有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博物馆捐赠的辛弃疾嫡孙辛鞬墓志铭拓片等,以及当地爱心人士捐赠的珍藏品。接着来到四周射灯亮起的稼轩文化电子设备体验区,只需轻点屏幕,便能获取辛弃疾诗词和稼轩文化学术资料。我临屏握笔,抬臂挥毫,写下“醉里挑灯看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字字在光屏上浮现,如墨入水,缓缓晕染开来。
词碑(文化景墙)由八块诗、书、画俱佳的碑雕组成,其上刻着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赋松菊堂》《青玉案·元夕》等诗作。透过这些诗作,能深刻感受到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与爱国情怀。山东济南、江西铅山以及甘肃康乐部分书法家的精品之作在此集中展示,堪称一场文化盛宴。这些诗句与书法作品,被雕刻大师以线雕艺术精心镌刻于花岗岩上,将与稼轩的爱国情怀一同长存。
《破阵子》的激昂豪迈,在反映沙场点兵场景的雕刻组合打卡地展现得淋漓尽致。游客们步入鱼鳞铠甲之间,扮作十余尊宛如钢铁长城的南宋将士雕塑列阵而立。他们腰挂长剑,目光灼灼,英姿飒爽,气势磅礴,好似立下不击退金兵绝不返归的誓言。
沉浸式多媒体展区播放着以辛弃疾诗句为线索的沉浸式影片,影片分为起义反金、步入仕途、人生起落、壮志未成四个部分,使人仿若置身其中,直观地了解辛弃疾的传奇人生与爱国精神。园内文化柱由一整块花岗岩石料雕刻而成,呈四面体方柱形,棱角分明,柱身四面文字以立体浮雕形式展现。
辛弃疾爱国情怀在辛氏族人中延续至今,红色文化展区及文创综合服务区记述了爱国主义在辛氏一脉的传承。1947年4月,中国共产党甘工委陇右工委领导人牙含章来辛家集指导建立了中共康乐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辛家集支部。同年11月,成立辛家集总支。辛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康乐人民,红军长征也在康乐留下深刻印记。
狄道西乡探寻稼轩祖籍,三地联动重塑文化标识。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当地通过建设纪念馆创新传播稼轩文化;其终老之地铅山,也在文旅领域融入辛词元素。三地因稼轩文化结缘,携手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稼轩祖籍·人文康乐”这一文化品牌,推动“花儿故乡·生态康乐”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若辛弃疾在世,看到祖籍地这般繁华景象,定会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14/16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