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界 桃海秋晨
桃海秋晨
□ 李诚
9月的兰州,晨风微凉。前不久的一个清晨,阳光初洒,我便和好友漫步在兰州市安宁区的桃海市场。
市场取名“桃海”,大概源于从前这里桃树成林,春日花开如海、灿若云霞。如今虽楼宇林立,只有早市依然延续着旧时风貌,尤其清晨时分最为明显,如同一座城市的记忆,总在晨光中鲜活。
市场门口已有农人蹲坐道旁,面前铺开编织袋或纸箱,摆满桃子、南瓜等果蔬,沾着露水,映着晨光莹莹发亮。走进市场,两侧摊位密集,人潮涌动,时常需侧身才能通行。叫卖声、讨价声、熟人相遇的问候声和寒暄声,交织在一起,虽喧杂,却别有一番热闹的生机。
一位来自桃林村的老汉静坐在市场南侧,面前红枣堆成小山,颗颗饱满、颜色深红。他并不吆喝,只悠悠吸着烟,烟雾袅袅,融进清冷的空气里。“这是本地特产,名叫‘安宁枣’,肉厚核小,吃起来特别甜。”他一边笑着,一边用粗纸为我包上了一斤。
往前走去,一位妇女正现炸油饼。只见她将面团一捏一按,成圆饼状,滑进油锅,“滋啦”一声,瞬间变得金黄酥脆,香气四溢。1.5元一个,价钱实惠。我买了一个,咬一口外脆内软,满口生香,仿佛重回儿时的味道。
蔬菜区更是缤纷夺目。紫茄光泽莹润,青芹挺拔生脆,红萝卜还带着泥土气息。最惹人注目的是那金黄的玉米,剥开外衣,玉米粒如牙齿般密密排列。卖玉米的小姑娘脸颊被风吹得红扑扑的,笑着说:“这是今早刚从地里掰的,煮了吃最好,又甜又糯。”
“这白凤桃怎么卖?”一位老太太俯身细看粉白的桃子。“7.5元一斤,今年最后一批了,汁多味甜。”一位精瘦的摊主顺手递来一颗桃子,“您闻闻,还沾着露水香呢。”老太太端详桃身那一抹嫣红,又轻轻按了按:“称两斤吧,孙子最爱吃桃子。”“好嘞!这桃放软了更甜,汁水都能流出来。”摊主利落地拣桃称重,笑语中满是从容。
市场里,这样的对话不绝于耳,买卖之间,不只是交易,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温度。
太阳渐升,市场愈发热闹。有主妇拎着袋子,精心挑拣;有中老年人与摊主闲话家常,也有如我这样的闲人,漫无目的地逛着,感受市井气息。阳光从棚顶缝隙洒下,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随人潮晃动而摇曳生姿。
转角处,一家牛肉面店被人群围绕。师傅们配合默契,揉面、拉面、调味、捧碗,动作流畅。我和好友各点一碗“二细”,面条匀称,牛肉薄如纸片,清汤上浮着翠绿香菜、蒜苗与鲜红辣油。吃完面后,热汤下肚,额角沁出细汗,浑身暖透。兰州牛肉面,一旦走出兰州,风味往往有所变化,只有在这早市面店,才能尝得真味。
市场最里面的蔬菜区,有几位老人坐在自带马扎上,面前摆着自家种的辣椒、小葱、西红柿、黄瓜等,数量不多,不像专营,倒像是消遣或贴补家用。他们不吆喝,只悠闲地望着往来人群,从容自在。
忽然看到一个摊位卖苦瓜,瓜形修长、表皮如皱碧玉。想起苦瓜入秋才是最佳,便问摊主为何还有这么多。他笑答:“今年大棚里种得多,长得也好。夏天人们贪它清热,秋天反而不太吃。其实秋燥才该吃点苦,您说是不是?”我惊讶他懂得饮食道理,就买了两根。他细心帮我挑选,还说:“炒前拿盐腌一下,就不会太苦了。”
太阳渐高,早市喧腾的时段渐渐过去,一些卖菜商贩开始收拾货物。然而整个桃海市场却并未沉寂。有批发的、零买的、散步的依然往来不绝,一天的热闹,其实才刚开了头。摊主们低头清点着清早的收入,面露笑意;采购的人们提袋离开,心满意足。
我站在市场出口,忽然读懂早市对于城市的意义。在高楼林立、超市遍布的今天,它仍执拗地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面对面、手递手,有温度、有情感。这里不仅有食材的交易,更有人情的交织,还有生活最初的模样。
秋风吹过,几片桃叶轻轻飘落,在空中打个转,又欣然落在满是果蔬的市场里。早市的人群虽渐散去,但桃海市场整日的繁忙仍在继续。明日清晨,这里的早市仍将准时苏醒,周而复始地上演着温暖热闹的人间戏剧。
寻常日子里的温暖,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晨光中,静静流淌。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14/161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