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界 “春秋冬夏”里的生命意趣
“春秋冬夏”里的生命意趣
□ 张春琴
天刚刚亮,我走在小雨过后的黄河岸边。风的凉意让我拽了拽衣领,小路上有一圈一圈的积水,积水很清,里面都是大树的倒影。水中的倒影有几分淡青水墨,也有几分暗淡清冷,片片黄叶点缀其间,让秋的意蕴铺陈开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果真,文人悲秋,而我走在秋中。
凝视水影许久,突然“春秋”这个词浮现在心头。为何将“春秋”连成一个词?它既是书中的纪年方式,又是言谈间的常用语,而此刻对照水光叶影,我有了全新的领悟。你看——春,是萌芽的新绿,是生命踮脚探看的起点,更是花满城中的繁华盛景。而秋,是叶落归根,是田间收获的终结。原来,“春秋”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一株草从破土到枯黄的循环,是一棵树由新生到枯萎的轨迹,更是一个人从青春到暮年的生命旅程。眼前的积水水影,仿佛在诉说着同一个关于生命的寓言:春秋,原是起点与归宿的呼应,是萌发与成熟的回响。
沉思间,另有一词“冬夏”也让我很是感慨。你看——夏天的繁茂与冬之枯寂明明相悖,古人却偏以“冬夏”为序,而非“夏冬”。仔细想来,它也有着朴素的生活智慧:冬是越不过去的四季路口,它有手掌冻红的冷,有枝头萧疏的寒,也有千里冰封的雪,它也有着时光里结结实实的“苦”,然而再厚的雪、再凉的霜,也挡不住对夏的期盼——清明之后,夏阳倾泻而下,枝叶蓬勃,蝉声汹涌,那一片盛大与光辉,仿佛早已约定,静候在冬的尽头。冬尽夏生,寒极暖返,是天地韵律,亦是生命骨血中的韧性——那是一种在严寒中依然相信温暖、在沉寂中依然等待喧哗的信念。
原来,岁月的流转正如这河滨的晨景,无需等待炽热的强光,即便在树荫掩映下,水中的倒影依然清晰如镜,映照万物本真。“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看似寻常的景致中,也蕴藏着生命最质朴的韵味;亦不必畏惧寒冬的凛冽,因为夏日的希望始终在寂静处默默支撑,如同大地深处不曾熄灭的暖意。
“春秋”在一起,演绎生命由萌发到成熟的完整轨迹——春花秋叶,是自然的轮回,也是生命状态的从容转换。而冬夏交替,则暗含着光阴流转的坚韧意志,如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描绘的,在最深沉的夜色里,新生的力量已在悄然酝酿。
这一年,我走过了春,趟过了夏,现在看着秋,待着冬。每一天是生命最年轻的一天,而这一程又一程的春秋冬夏,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春天不只是希望与开始,秋天也不是简单的惆怅;冬不是绝对的终结,夏也不是盲目的热烈。它们在流转中相互成全,在交替中彼此照亮,最终融汇成生命的完整图景。
我敬佩这份源自古老的智慧,它教我以全部的生命去呼应四季——在春秋里感悟枯荣,在冬夏中体味张弛。想到这些,我开心地向前走去,身后是倒影,而我的面前是完整的、和平的、安详的——有我行走其中的人间。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14/161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