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评论 微短剧精品化的价值转向:超越成功学叙事,开启多元化价值
微短剧精品化的价值转向:超越成功学叙事,开启多元化价值
近两年来,竖屏短剧成为影视行业关注的新兴浪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收入,并且预估将于2027年突破1000亿元。当大众对于微短剧的印象仍旧停留在“赘婿逆袭”“霸总独宠”“手撕恶毒亲戚”时,高速发展的微短剧市场正在进行着自我生长与不断迭代,简单粗暴的“噱头”机制虽然依旧奏效,但另一批别开生面的精品化微短剧,正在给受众带来新的体验:大女主姐妹搞事业的《弄潮》、航天梦搭配发财梦的《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科幻之中浴血抗战的《山河回响》……这些新作不回避自己“俗”的快感,亦不停止对“雅”的追求,呈现出了当下微短剧精品化的价值转向。
2024年的春节假期,一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以七天收获过亿充值的战绩,引发了大众对微短剧市场的强烈好奇。人们迅速发现,相较于传统横屏影视剧的精良制作,竖屏短剧在简单的布景、夸张的表演中,满足了观众深埋内心的情感需求,忙碌高压的现实生活之下,短剧带来了情绪价值。
微短剧市场不断扩大,广电部门“先审后播”备案新规落地,专业影视机构、分发平台开始参与其中。华策影视、开心麻花等影视机构参与制作,抖音集团旗下红果短剧等影视平台宣传分发,微短剧逐渐从早期追求“爽感”机制的流水线生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小平台分发,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选择的双重影响下,开启了规范化与精品化的迭代。
今年8月的红果短剧热搜榜上,微短剧《弄潮》以2.5亿播放量登上第四位。这部剧名质朴、篇幅不长的短剧,将故事背景放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纺织工业,讲述了三位女性不断奋斗、携手创业的燃情故事。作为红果短剧“果燃计划”推出的重点作品,《弄潮》的“燃点”,不再是以牙还牙式的复仇打脸,而是王巧绘经历逃婚失业,从山村裁缝到时装品牌掌门的人生起伏,是李亚洁暗中偷师、对抗父权、独当一面的职业成长,是赵玉兰从家暴受害人到逃离困境、找到自我价值的女性觉醒。
以《弄潮》为代表的一批微短剧,开始呈现出立足于爽感机制重构、多维度共同展开的升级。布景道具、光影构图逐步精致化,提升了艺术质感和观赏体验。从“数秒给爽点”的碎片化叙事,多重复、长篇幅的冗杂架构,转向通过更完整的故事结构、更合理的情节逻辑,塑造立体人物、圆形人物。最重要的是,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带来了观众对其价值观念的深思:作品开始探讨超越物质成功的价值命题。平凡普通的纺织行业,下到小裁缝、上到时尚界,都能在智慧与勤劳中获得职业尊严、个人成长与内心平静,这是对“成功”定义的拓宽。绕过雄竞雌竞、比坏斗狠,呈现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亲密关系,这是对“关系”模式的探索。关注乡村个体的精神困境、工厂二代的身份认同、年轻群体的人生选择,鼓励观众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对“自我”实现的追问。
微短剧,凭借巨大的流量和触达能力,展现出了参与塑造社会的情感结构与价值共识的巨大潜力。而精品化的微短剧,也展现出了有能力从制造焦虑转向提供慰藉与解决方案。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之中,微短剧在提供“爽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与人物向观众展示更多元的幸福生活、人生追求、价值体系,从而赋予人们对抗单一价值标准的精神力量。
微短剧从快速生长到有机迭代,是一场平衡“商业之术”与“艺术之道”的问道求索,亦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与合理监管。刚刚落幕的“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中,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提到,当下正是微短剧行业创作结构剧烈变化的一年,政策支持引导、用户快速增长、优秀影视机构和创作者纷纷入局,让相关从业者开始不断追求精品化与品质感,这是微短剧不断走向优质、走向精品时代的信号。这一批精品化微短剧的不错反响,标志着这一新兴文化形态开始摆脱其初期的文化贫血症,尝试承担起更深远的文化使命——不再仅仅是欲望的投射,而是成为价值的灯塔;不再仅仅教人如何获得“世俗成功”,而是启发人们思考属于每个人的“理想生活”。这不仅是微短剧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在喧哗的媒介生态中,得以安身立命的艺术之根。
(作者:薛静 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14/161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