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民俗 在博物馆,邂逅天水之底色
在博物馆,邂逅天水之底色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彩陶葫芦瓶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灵魂。
博物馆以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同时博物馆的新定义,昭示了当下博物馆发展的状况和方向。
新定义中,特别强调了博物馆的收藏及促进可持续性功能。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十六国坐佛铜造像▼春秋环带纹铜鼎
天水市博物馆是甘肃东南部重要的文物收藏机构,这里不仅珍藏着天水的文脉,更珍藏着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城市记忆。截至2022年底,天水市博物馆共收藏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古书画、伏羲类藏品等10大类,共计14973件套(40676件)藏品。这些藏品见证了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葫芦瓶,口径2.5厘米,底6.6厘米,高17厘米,重511.1克。以细泥红陶制成,陶色鲜亮,器型不甚规整,细颈、鼓腹,敛口,整体呈葫芦状。葫芦口饰黑彩,颈部以下表面磨光。
葫芦,作为一种常见的瓜类植物。在《诗经·大雅·绵》中就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说法。而凑巧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补天造人的女娲、推演八卦的伏羲等,竟然都是葫芦的化身,彝族史诗《梅葛》说,汉、傣、彝、僳、藏、白、回等九个民族,都是从一个葫芦里走出来的亲兄弟。
可见,葫芦就是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纽带。神奇的是流经秦安县一带的葫芦河流域正是仰韶文化葫芦形器物分布的重要区域,大地湾遗址就出土了葫芦形陶器,而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应该是这类器物中的杰作,它把“绵绵瓜瓞,民之初生”作了具象化阐释。而就在距大地湾遗址数公里的疙瘩川遗址,更是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彩陶葫芦瓶,可见葫芦河流域的先民对葫芦确实有特殊的情感。
春秋环带纹铜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传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从此,鼎从煮肉的炊具摇身变为国之重器,世代宝之。这件鼎为春秋时期秦国器物,通高19.5厘米,口径26厘米,双附耳,有连梁与口沿相接,颈部饰一周窃曲纹,腹部为一周环带纹,环带间饰目纹,鼎下三蹄形足,足跟饰兽面纹。器形端庄大气,造型稳重,锈色斑驳,为秦人佳器,现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天水是秦文化的发祥地,是秦人早期的生存繁衍之地,从秦人西迁朱圉到非子牧马,从襄公始国到秦霸西戎,秦人以这片土地为依托谱写了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诗。这件秦鼎,正是这段史实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十六国坐佛铜造像
坐佛铜造像,高10.6厘米,十六国时期遗物,三级文物,佛圆形高肉髻,面形方圆,弯眉细目,满带微笑,结跏趺坐于台座之上,结禅定印。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自然下垂于座前,两臂衣纹呈阶梯式,衣领前衣纹为U字,坐于方形狮子座上,狮子之间线刻莲花纹和连珠纹。该佛为典型的十六国造像样式,是天水地区早期佛教的代表性遗物之一。
天水地处丝绸之路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的交汇地带,是佛教东传和东南入蜀的重要节点,这里不仅留有玄高、鸠摩罗什、玄奘等大德高僧的足迹,勤劳智慧的天水人更把那个时代的信仰镌刻在钟灵毓秀的仙崖间,麦积山石窟、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在丝绸之路甘肃东段形成了百里石窟走廊,堪称奇迹。
这些珍宝,都承载了不朽的天水记忆,铭刻了天水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他们是这座古城的底色。
除了珍藏历史记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天水市博物馆在很多地市级博物馆还没有开展文物保护修复业务的时候,就率先开始探索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天水市博物馆自1979年11月建馆之初,就把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了文物的日常养护。1986年博物馆迁入伏羲庙后,对伏羲庙古建筑进行了勘测和修缮。进入21世纪,随着人员的增加,单位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开展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的培训、设备的购置,同时开展馆藏文物修复工作。2008年,该馆取得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11年取得了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2012年,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天水市博物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基础为先、创新发展、技艺精湛”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一些先进设备仪器的运用,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进入到了新阶段。截至目前,天水市博物馆已经完成了几十项文保修复项目。在修复馆藏文物的同时,也为定西、白银、庆阳等地州市的兄弟博物馆修复文物,切实担起了社会责任。
2018年,该馆修复团队荣获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2021年,《天水市博物馆隋唐屏风石棺床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如今,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已发展成为以青铜器、铁器、陶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为特色,兼顾玉石器、木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以及文物预防性保护等全方位、多功能的文物保护修复机构,成为甘肃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文物保护科研基地。通过合作交流、科学研究与项目执行,人才队伍渐趋成熟,保护修复能力日益提高,珍贵文物得以抢救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致力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天水市博物馆坚持博物馆创新性发展和文物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充分发挥馆藏文物和伏羲文化、天水民俗文化的优势,研发了文物复制品、工艺美术品、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品3大类200多个种类,以满足不同人群、游客的文化需要和产品需求,切实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文物走入了当代生活,服务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229/16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