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观察】汇聚平凡之力 点亮生命之光——甘肃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综述
【观察】汇聚平凡之力 点亮生命之光——甘肃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综述
【观察】
汇聚平凡之力 点亮生命之光
——甘肃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君洁
对于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每一次成功配对,都是生命的奇迹。自2004年起,甘肃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从零起步,到目前,全省已有5.3万人加入中华骨髓库甘肃分库,83位志愿者成功完成捐献。
无偿捐献人数逐年攀升,广大志愿者无私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为许多素不相识的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这一场场生命接力的背后,是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医务人员的专业守护、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编织的希望之网。
踊跃捐献,传递生命火种
日前,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来自甘肃和平医院的外科医生王有鹏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希望,成为我省第81例、中华骨髓库第21055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王有鹏说,作为一名医生,他比普通人更能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对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性。在配型成功后,王有鹏开始跑步减重,将体重从81公斤减到73公斤,努力提高造血干细胞的质量。
像王有鹏这样的捐献者,在我省还有许多。他们中有白衣天使,有年轻的学子,有人民警察,也有自由职业者……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心怀大爱、意志坚定,为了顺利采集造血干细胞克服各种困难。他们说:“既然决定了要救人,就不能中途放弃!”
张雯娟是我省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6年,在兰州上大学的张雯娟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当时受条件所限,张雯娟前往北京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由于受者体重基数大,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不够,当晚,张雯娟再次注射了动员剂,第二天进行了二次采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张雯娟依然坚定:“只要能救人,我一定会坚持!”
2023年9月底,送水工吴康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在体检时,吴康康被告知他的身体状况暂时不适宜捐献。考虑到配型成功,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唯一的希望,吴康康开始了积极治疗。当他康复后,第一时间联系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2024年7月,我省第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吴颖颖在兰大二院采集造血干细胞。由于吴颖颖体形偏瘦,采集难度增大,这让在场人员为她捏了一把汗。“没关系,我可以坚持,这个患者还等着我的造血干细胞救命。”吴颖颖坚持完成了捐献。
兰州市民刘晓雯在2017年时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她说:“我时刻准备着为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今年19岁的王朝辉不久前刚刚加入中华骨髓库。
…………
多年来,我省造血干细胞事业不断发展,捐献者人数不断增加。
“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张雯娟说。
如今,张雯娟已是一名9岁孩子的母亲。作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雯娟还将自己的经历和其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故事融入学校思政教育,鼓励更多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专业守护,采集贴心舒适
据了解,以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需要去患者所在的城市完成捐献……捐献者要经受长途奔波、水土不服以及饮食习惯等多重考验。
2017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作为我省第一家采集医院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2024年,甘肃省中心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两家医院挂牌新增为我省采集医院。目前,3家采集医院均具备先进的采集设备、成熟的采集技术,让捐献者不出省就可以完成采集。
走进甘肃省中心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环境温馨舒适,采集床、卫生间、沙发等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柔软舒适的靠垫,照片墙上张贴着在中心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每一例捐献者的照片。
“医院以温馨舒适为目标设置采集室,希望让捐献者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医院还在屋内配备了一次性牙具、毛巾等生活用品,方便捐献者使用。”甘肃省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蔺莉说。
记者发现,我省3家采集医院均配备了专业监护设备,全程监测捐献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在采集期间安排专人陪护。“医院设置了完备的采集监护体系,捐献过程中,科室医护人员全过程陪护,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兰大二院血液科一病区护士长钱晓玲说。
此外,3家医院的食堂还根据每位捐献者的口味制定营养餐,确保捐献者入院捐献期间的营养摄入。
从入院到采集,每一个环节都能看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将每一位捐献者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对待,陪伴、照顾他们。
“我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家人无法赶来陪在我身边,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直照顾我、陪我聊天,缓解了我的紧张。”吴颖颖说。
从2006年赴京采集到如今就地完成采集,医疗技术的进步极大减轻了捐献者的身体负担,各项人文关怀也减轻了捐献者的心理压力。张雯娟感慨万分:“我当时去北京捐献,心理压力不小,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捐献,熟悉的环境不会让人特别紧张。”
志愿服务,释放更多关爱
“同学们,你们了解造血干细胞吗?”日前,甘肃省红十字三献(即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大队在兰州理工大学开展造血干细胞宣传动员活动,骨干志愿者刘菊英向大家科普了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当天,多名同学在了解过后现场留下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刘菊英是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她接受过来自社会各界的善意。“我受到太多人的帮助,这份情,我得还……”2016年,刘菊英成为无偿捐献遗体与器官志愿者。2019年,她作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陪护一名捐献者完成采集。刘菊英意识到,自己的付出可以让他人重获新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此后,刘菊英一直坚持参加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还牵头成立了兰州大学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西北师范大学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甘肃农业大学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每一次捐献,她都带领队员来到现场照顾捐献者,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关爱。同时,刘菊英还和高校志愿服务队以及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道,走进兰州市的高校、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开展造血干细胞宣传和采集活动,带动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
2023年12月,在一次志愿活动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生朱高阳听了刘菊英的志愿服务经历和感受后,毅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4月,朱高阳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9月在甘肃省中心医院完成捐献,成为我省第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期间,刘菊英一直陪伴在朱高阳身边。朱高阳激动地说:“刘阿姨,当初在您的感召下我成了志愿者,现在接力棒传递到我手中,我也能挽救血液病患者了!”
兰州理工大学预科班学生艾力乃再尔·白克尔在了解了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后,和同学一起留下血样成为志愿者;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郝凯凯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规培时接触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被捐献者们的精神打动,他当场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
每一次捐献,都是一次生命的重启。这条生命接力的赛道上,无数平凡的微光,正汇聚成照亮病患黑夜的曙光。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23/176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