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衣食住行 浙产微短剧何以领跑全国?

浙产微短剧何以领跑全国?

当《盛夏芬德拉》的“蓝色隧道”吸引游客连夜驱车三百公里打卡,当横店因日均接待超10个竖屏剧组被戏称为“竖店”,浙江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已不再是偶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浙江备案重点网络微短剧251部、发证52部,关联短剧热力值达17.1亿,均稳居全国前列;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中,浙产剧更是以49部入选的成绩领跑。这片土地为何能成为短剧产业的“沃土”?答案藏在政策的精准扶持、产业的深厚积淀与文化的创新转化之中。

政策“组合拳”:从资金到服务的全链条赋能

浙江对短剧产业的扶持,早已跳出单一补贴的框架,形成“基金+奖励+服务”的立体体系。

早在2024年,杭州余杭区就推出了微短剧扶持“黄金10条”,不仅设立2亿元专项发展基金,还覆盖剧本创作、上线播出、人才交流等全环节。杭州西湖区艺创小镇则从房租补助、项目分成等维度发力,吸引企业扎堆入驻。这种精准化施策,让政策红利直接对接产业痛点——2025年微短剧制作成本显著提升,从剧本打磨到后期制作的投入翻倍,而浙江的政策支持恰好为企业“敢投入、做精品”提供了底气。

更关键的是,政策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当竖屏剧成为主流,横店迅速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改造近千个专属拍摄场景;当“短剧+文旅”成为新趋势,浙江率先推动49部作品入选国家级创作计划,引导短剧与良渚、宋韵等文化IP深度绑定。这种“需求在哪,政策就跟到哪”的灵活度,让浙江在短剧赛道上抢占了先机。

产业“闭环力”:从横店到IP的全要素支撑

横店的转型,是浙江短剧产业基础的缩影。

作为传统影视基地,横店不仅能提供“拿着剧本来,带着片子走”的一站式服务,还针对短剧周期短、场景需求多样的特点,优化群演调度、食宿配套,2025年已接待超2300个竖屏剧组,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这种“老基地适配新需求”的能力,让浙江成为短剧团队的“首选拍摄地”。

产业生态的完整性更让浙江形成竞争壁垒。目前浙江聚集了全国19家头部短剧平台方和88家承制方,从创意孵化到平台发行的产业链已完全闭环。

在杭州之江编剧村和中国网络作家村,“网络文学IP直通车”活动持续为短剧输送优质素材,仅2025年上半年就推动30余个文学IP转化为短剧剧本,解决了行业“剧本荒”的核心难题。这种“前端有IP、中端有制作、后端有发行”的生态,让浙江短剧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

文化“转化力”:从在地资源到全国爆款的破圈密码

浙江的文化家底,为短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创作源泉。当多数短剧还扎堆“霸总甜宠”题材时,浙产剧已开始挖掘良渚文化、宋韵美学、非遗技艺等在地资源。

《宋朝来的小贵人》以杭城宋韵为背景,让传统美学走进竖屏画面。

《甬忆南侨梦归人》聚焦华侨抗战故事,用轻量化叙事传递红色文化。

《恋恋茶园》将丽水梯田、古堰画乡融入剧情,全网曝光近4亿次,带动丽水市古堰画乡、九龙湿地、云和梯田、大木山茶园等景点人气上涨。

这种文化转化不仅打破了短剧“低质低俗”的刻板印象,更创造了“剧带景”的新经济模式。

△《盛夏芬德拉》让金华磐安“蓝色隧道”话题阅读量破18亿,东阳李宅村游客量激增10倍。

浙产短剧用“文旅轻骑兵”的姿态,让文化资源变成了可感知、可消费的产业价值。

浙江微短剧的领跑不是偶然

而是一场“全要素共振”的必然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浙江已将目光投向海外。

《河姆渡的骨哨声》《恋恋茶园》等作品登陆海外平台,九州文化Short Max、华策集团等企业加速布局国际发行渠道,试图将“浙产模式”复制到全球市场。同时,AI技术的融入正推动产业升级——AI配音、AIGC渲染解决了短剧“量大、版本多”的制作痛点,《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借助“虚拟拍摄+AIGC”技术,让月面场景实拍成为可能,为短剧打开了科幻、航天等新题材空间。

当越来越多的“蓝色隧道”成为文旅地标,当“竖店”的灯光照亮更多创作梦想,这片土地或许还将书写更多关于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新故事。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24/179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