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界 北影中戏毕业后,他们全去了横店拍短剧
北影中戏毕业后,他们全去了横店拍短剧
这届年轻演员,越来越难混了。
一边是北影、中戏、上戏那几道被神化的校门,象征着“进入光影世界的门票”;
另一边,是横店、西安、郑州那些昼夜不停的短剧拍摄棚,几乎成了所有演员梦碎后的集中营。
这几年,短剧的火,带火了谁?
不是导演、不是编剧、也不是演员。
而是基地、平台、资本、算法,嗯,还有那些相当黑心的Casting。
而那些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艺考,一路磕磕绊绊考进专业表演院校的年轻人,如今,成了短剧流水线上的劳动力。
你得先明白一点:
科班出身的演员,在当下中国,是最“昂贵”但又最“廉价”的人。
昂贵,是因为他们背后的投入巨大。
从艺考培训班到各种才艺课,家长掏空积蓄,只为孩子能考进那几所艺术殿堂;
廉价,是因为一毕业,他们的价格被算法定了位——剧组不缺人,短剧不等你,拍不完的剧、排不完的班,根本没人有时间问你是谁。
以前的演员,是怀揣梦想走进片场里;
现在的演员,是被生活推到短剧机位前。
短剧的兴起,本来是个技术革命的机会:
短时长、强情绪、快节奏,似乎能给年轻创作者更多空间。
但资本入场太快、平台太饥渴、内容迭代太疯,让整个行业变成了“工业级表演练兵场”。
郑州的短剧基地,每天同时开拍上百个项目;横店一条街里,能同时拍七部剧,剧组之间共用场景、服化道,演员一天下来连妆都不用卸,换个名字就能接下一部戏。
你能想象吗?
一个中戏毕业的演员,在横店,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五个剧组;
每场戏拍摄时间只有十几二十分钟,走位、表情、情绪,全靠导演当场吼;
有的演员连剧本都没看过,直接拿手机读台词。
“赶紧的,争取一条过啊,场地快超时了。”
这是片场里,最常听见的“台词”。
这不是表演,这叫“算法表演”。
因为拍出来的东西,是给算法看的,不是给观众看的。
平台要的是留存率、点击率、复播率——而不是情感、灵魂或审美。
所以,短剧演员的任务,就是演得快、哭得真、死得狠。
短剧世界里的“努力”,和艺术毫无关系。
一个演员靠熬夜拼出来的,不是角色,而是流量的背景噪音。
这就是现在短剧行业的荒诞现实:
北影出身的女主,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拍“穿越千年爱上你”;
中戏毕业的男主,在出租民宿的假景里演“霸总为爱破产”;
而他们的导演,大多数月薪六千,加上补助,一个月万把块钱,基本上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在片场解决。
好好睡一觉,大概是整个短剧行业,共同的“梦想”。
有人说,短剧是新的“演员黄埔军校”,能给新人机会。
说这种屁话的人,非蠢即坏。
它更像是一个“演员回收厂”。
在这里,你可以无穷无尽地消耗青春、体力和热情,
但你几乎不可能被看见。
短剧平台每天上线几百部剧,每一部生命周期不超过十天,能爆的永远是那0.1%,剩下的99.9%演员,都只是被时间吞没的替身。
而短剧基地的繁荣,本质上是“压榨式增长”。
你看到的是灯火通明的拍摄棚,我看到的,是年轻人彻夜不眠的疲惫眼神。
很多00后孩子,从早上七点到凌晨三点,连轴拍摄,一天几十个镜头,吃泡面、喝功能饮料撑着。
有人说,他们是“热爱表演”,但其实他们只是被现实逼着不敢停。
跟追命一样拍完一部戏,拿到几千块;房租、伙食、妆造一扣,所剩无几,还要赶紧四处投简历跑组,联系下一个戏的机会。
这是梦想吗?
这是产业链的压榨循环。
说到底,短剧产业并不是在成就演员,而是在消耗演员。
它让表演变成了“消耗品”,让梦想变成了“体力活”。
演员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留在镜头里多活几秒,甚至不敢奢望观众记住名字。
那为什么他们还要留下?
因为没别的出路。
长剧要资源、电影要人脉、广告要名气。
只有短剧,还对他们“开放”。
于是,短剧成了这个行业的“避风港”,也是“坟场”。
它安慰了那些不愿放弃梦想的人,却一点点掏空了他们的未来。
更可怕的是——短剧行业的疯狂,不只是资本的胜利,更是教育的悲哀。
中国的艺术教育,从艺考那一刻起就被推上了错误的赛道。
几百万艺考生,几乎都被灌输同一个幻想:考进名校,你就能成为明星。
可没人告诉他们:
真正的娱乐产业只需要极少数明星,
剩下的人,都要在底层跑一辈子龙套。
而短剧的出现,不过是把这场“明星梦”的泡沫进一步扩大化。
它让所有人看起来都在“当演员”,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在“被看见”。
也许再过几年,横店、郑州、西安的短剧基地,还会更繁荣,
但那种繁荣,就像一个超负荷运转的工厂——
机器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快,人越来越累。
唯一变多的,是被梦想掏空的年轻人。
有人问,那这些科班演员怎么办?他们还有未来吗?
残酷一点讲——大多数人不会有。
三十岁之后,转型太难。
短剧没法给你积累,平台没法给你身份,观众也不会记得你。
你花了十年学表演,最后能靠的,可能只是“懂点镜头感”“不怯场”“能吃苦”。
可在这个时代,连快递小哥都得能吃苦。
所以,问题不只是“演员何去何从”,
而是整个社会——是否还愿意为真正的艺术、真正的创作留下空间。
当短剧变成一种工业噪音,
当北影中戏的毕业生都在“批量生产情绪”,
那我们所谓的影视梦,也许早已死在算法里了。
也许有一天,这些演员会醒悟:
他们并不是被命运选中的“艺术家”,
而是被资本算计的“流量农民”。
他们不是在拍戏,而是在为短剧工厂的灯光打工。
或许,有些短剧,的确“捧红”了一些年轻人。
但跟巨大的分母相比,更多的人,只是看不到尽头的徒耗青春。
短剧的火光很亮,亮到能照出整个行业的荒诞。
那些在光影中奔跑的年轻人,以为自己在追梦,其实早已成了梦的一部分。
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燃烧——燃烧自己,去点亮别人的三分钟。
嗯,最多三分钟。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27/1822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