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评论 以工作实效检验减负成效
以工作实效检验减负成效
减负不能减担当,松绑更要添干劲。减负工作开展得好不好,不仅要看负担减没减,也要看抓落实、为民服务的成效和水平有没有提高。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探讨如何让减负更具成效。
——编 者
着力克服“路径依赖”
刘佳跃
通过大力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发文少了、会议精短了、各种材料针对性更强了。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干部在推进工作时,依然存在“路径依赖”,“抓手不够,办法不多”。
为基层减负,要减的是负担,要加的是干劲、增的是效能。负担减了,时间精力多了,更应该走出舒适区,跳出旧有的窠臼,拿出更多硬举措、实办法,把工作做到位。
办法不多的背后,既有“不想干”“不愿干”的因素,也有“不会干”“干不成”的问题。“肯干”更要“会干”,有了更多时间精力,就要着力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储备,积极探索、总结基层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堵点难点摸清搞准,把办法措施定好定实,涵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和“新钥匙开新锁”的工作智慧,练就不同环境条件下破解短板瓶颈的能力本领,才能让减负成效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重“面子”不如重“里子”
杨志超
为推进垃圾分类,某单位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桶前值守”,虽然取消了拍照留痕的要求,却强调“全员上阵”。结果,活动表面看如火如荼,但参与者大多是工作人员,效果不佳。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本就是通过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服务民生。减负之后,还要赋能。比如陕西咸阳市将直接面向群众、发生频率高、基层能有效承接的行政执法事项,精准向镇(街道)下放行政执法权。全市平均每个镇下放43项、每个街道下放27项,让以前看得见管不着的事,也能管得住、管得好。
重“面子”不如重“里子”。减负成效来之不易,必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隐形变异、反弹回潮。以群众满意为标尺,让群众成为工作的“阅卷人”,坚持破立并举,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从“治标”向“治本”深化,才能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心坎上。
让“慢作为”没有市场
施清波
减负是要减无用功,促干部干好有用事。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将松绑减负视为可以“歇一歇”“喘口气”的契机,在干事创业上出现懈怠心理,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推、挡、拖”,让工作进度条受阻。
干任何工作,质量与效率缺一不可。抓发展争在朝夕,好政策重在落实。倘若一个环节卡了壳,政策落实的进度就会受影响,工作成效就会打折扣。比如,以“按规定办”等敷衍塞责,不讲按哪个规定、如何办,不断拖延,看似披上了“合规”的外衣,实则是“慢作为”的体现,最终影响的是干事创业的效率,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
让“慢作为”没有市场,既需要在干部教育上持续发力,也需要在机制创新上做文章。比如,在重大民生项目中,建立由牵头单位“吹哨”、相关部门“报到”的“现场联审联办”机制,有助于让大家“当面锣、对面鼓”地解决难题;在常规工作中,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能从制度层面倒逼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树立马上就办的意识,杜绝拖延症,以机制创新激发“拼”“抢”的干事热情,定能更好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27/1833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