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纸上书店】行吟的大地之歌
【纸上书店】行吟的大地之歌
【纸上书店】
行吟的大地之歌
马元雄
“黄河的诞生、发展过程,就是挣脱束缚,滚滚向前的过程。”黄河,时而温顺多情,时而桀骜不驯,每一段的性格都给流经地打上深深的烙印,将一条河流的多面性、多样化用拟人化的视角书写,匠心独运、别具一格。马宇龙的长篇散文《大河之家》,唱响了九曲黄河在甘肃流淌的恢宏壮丽之曲。
从达川入兰州到平沙落雁,作者以全书近一半的文字书写了黄河在兰州的故事。桥的历史,见证了兰州的发展变迁,也是兰州发展变化的缩影。中山桥连接中外、沟通古今,与其相映生辉的黄河母亲雕塑,则让母亲河的形象深入人心。黄河是动态的,雕塑是静态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黄河的形象与兰州的形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如雕塑作者何鄂所言:“我心中日夜流淌着一条母亲河,每个人都为祖国母亲而努力,就能看到整个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桥和水电站,是黄河上人类驯服自然不可磨灭的印记,皋兰的小峡水电站,白银的大峡水电站、乌金峡水电站,它们不仅安抚了暴躁易怒的黄河,还惠泽百姓,造福地方。“因为桥,也收敛了河水的不羁”,玛曲黄河大桥飞架南北,结束了当地人世代揪着马尾渡河的历史。作者在写桥的历史,也在写地方的发展。
刘家峡水电站的历史,很多人可能记得不够清晰,但博物馆里的手风钻、钢钎、大锤等老物件是历史记忆的承载物。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刘家峡水电站创造了新中国水电史上“七个第一”: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在我国水电事业发展史乃至世界水电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亮起,水电站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无私的爱,滋养着人类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这座水电站的建成,给祖国大西北的建设增添了一支强大的力量,尤其是为西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
黄河的今昔对比彰显了岸边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在兰州七里河,横跨黄河的银滩黄河大桥、七里河黄河大桥等,不只是交通发展的见证,更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枢纽。狮子狗、狼舌头、大撞崖……这些地名听之即令人胆寒,昔日的百姓在黄河上讨生活相当不易,羊皮筏子是勇敢者的搏命游戏。新时代不只是时空观念的变化,更让黄河的诸多难题迎刃而解,“蔬菜之乡”“大枣之乡”“文冠果之乡”……昔日黄河沿岸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已变成富庶之乡。
研究黄河沿岸的文化遗址遗存,进而折射出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声音。玄奘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殊不知西行取经的开先河者,却是一路沿黄河前行的法显。文明需要先行者,文化需要传承、传递,历史记住了他们,他们也让历史更加丰盈。
明代第一任肃王牧马的马滩所在,如今有兰州老街、甘肃简牍博物馆等,这些汇聚了历史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遗存的宝库,不仅串起了古代与当下的黄河,而且凸显着黄河文化的悠久绵长。甘肃是简牍文化重要发源地和出土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黄河千年文明的见证。黄河上游集中了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唱响了陇剧、秦腔等戏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址遗存共同撑起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大发展大繁荣。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奥体中心等新的地标性建筑,见证着甘肃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很多个唯一,玛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黄河,以黄河命名的县只此一个。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是黄河流域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州。大河——家——大河家!小家,大家,千万家,世代与黄河为伴的民族方会谱写成如此波澜壮阔的史诗。
(《大河之家》,马宇龙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28/1844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