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笔墨情深颂党恩——七旬老人马万华的书法告白

笔墨情深颂党恩——七旬老人马万华的书法告白

笔墨情深颂党恩

——七旬老人马万华的书法告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清晨,和政县城关镇西关村笼罩在薄雾中。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古稀之年的马万华端坐于书桌前,缓缓铺开宣纸,神情专注,提笔蘸墨,一行行清隽的小楷跃然纸上。

四年前,马万华坚持抄录党的创新理论,日日笔耕不辍,写下120卷、160多万字。近日,他的作品在县城展出,前来参观的群众被马万华的毅力和才华所折服。

西关村位于和政县城西侧,村子距离城区咫尺之遥。来到马万华家中,拾级而上步入二楼的一间客厅,四面的白墙上挂着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

在一张泛黄的小桌子上,上百本练习书法的册子和字帖整齐堆放,一旁马万华每天伏案练习书法的书桌上,摆放着毛笔、砚台、宣纸,书桌后方挂着的一幅“中国梦 石榴情”书法作品格外醒目。这里是马万华的书房,也是他的精神世界。

今年73岁的马万华老人走路需要拄着拐杖。9年前,马万华因为身体原因,放下锄头,拿起笔头,开启了他的晚年书法人生之旅。

“刚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劲头足,每天写字超过10个小时。”马万华从唐诗宋词、论语、三字经等经典写起,碰到生字就一一查阅字典。他说:“这个过程不仅练习了书法、学习了文化知识,更打磨了我的心性。”

从朝阳升起到夕阳西下,马万华日复一日地练习和积累,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有了积淀后,马万华抄录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2021年起,他把一本本党的创新理论书籍放在案头,逐字逐句通篇抄录。

“因为有了党,我们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马万华说,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希望用文字把这些变化反映出来。

昔日的西关村基础设施落后、巷道狭窄,家门口尘土飞扬、污水横流。

2000年,马万华率先拿出4万元积蓄,奔走号召巷子的27户村民集资修路。有群众不解:“你都这把年纪了,图啥?”他说:“党的好政策让咱过上好日子,咱们自己也得争气!”

在马万华的带领下,巷道里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同时,通上了自来水和下水管道。看着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马万华心里乐开了花。

马万华的生活中不仅有书法,还有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和收藏品。

青翠笔直的侧柏、缀满果实的山楂树、郁郁葱葱的竹子……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在马万华和老伴的悉心照料下,枝繁叶茂。

“写完字在院子里走走,看着花花草草,心情舒畅。”马万华笑着说。

马万华是一个念旧的人,收藏老物件,保存记忆,是他的另一个爱好。“这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是我们村第一台电视机,当时,村民都涌入我们家看电视,屋里屋外挤满了人。”马万华自豪地说,这些物件不仅承载着西关村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群众的生活变迁。

除了收藏自己家里用过的物品,马万华还收藏古籍、石头、葫芦等艺术品和民俗物品,加起来近千件。他说:“以前,收藏只是爱好,现在要让每件藏品发挥更大价值。”

马万华心里盘算着腾出一间房子,布置成展厅,对外开放。他轻轻抚过那台黑白电视机斑驳的外壳,眼睛里闪烁着光:“我想让村里的孩子看看,他们的祖辈是怎样从一盏煤油灯走到今天的智能时代。”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29/18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