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教育传媒 挖掘弘扬五凉历史文化资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挖掘弘扬五凉历史文化资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 梁军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中,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政权虽偏居河西走廊,却以独特的政治智慧、文化创造与民族融合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注入了强劲动力。五凉政权更迭交替近130年之久,在动荡时局中构建起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政治体系,五凉各政权对“大一统”理念的坚守,成为维系国家政治认同的精神纽带。同时,河西地区成为中原文化传承高地与多元文化交融枢纽,儒学在此蓬勃发展,佛教经丝绸之路东传并在此形成独特的、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凉州模式”——融合印度、西域与中原风格,深刻影响后世石窟艺术发展;西凉乐更是这一时期多民族文化互鉴共生的典范。在政治认同与文化交融的双重作用下,汉族与匈奴、鲜卑、氐等少数民族在“胡汉合流”的治理模式中,通过政治合作、经济互补与社会生活融合,逐步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在五凉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既有必要、也有条件有所作为。然而当前,五凉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弘扬面临重重困境,制约了五凉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从历史遗存保护来看,现存为数不多的五凉时期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等遗址,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遭受风沙侵蚀、盐碱化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威胁。其中,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中,许多彩塑因地形变化、地壳运动及雨水冲刷,原貌已发生较大改变,修复技术难度大且资金短缺。此外,出土文献与文物分布零散,部分流失海外,民间收藏文物因缺乏专业保护出现锈蚀、篡改现象,给系统性整理带来极大困难。

除历史遗存保护的难题外,学术研究领域同样存在短板:一方面,传世文献多为后世编纂,受时代与政治立场影响,史实存在争议,而出土文献数量有限,难以完整还原历史全貌;另一方面,关于五凉文化的研究多局限于历史学领域,运用考古学、民族学、科技考古等多学科开展综合研究的成果较少。加之,研究力量分散于河西本地高校及地方研究院,且年轻学者多倾向于选择热门“显学”,使得五凉研究面临人才断代风险。

在文化传播与社会认知层面,五凉文化与敦煌文化相比,社会认知度明显偏低,多数公众对五凉政权名称陌生,“鸠摩罗什”“天梯山石窟”等标志性符号的传播也局限于学术圈;同时,数字化传播滞后,文创产品因设计同质化、缺乏新意,不仅难以吸引大众关注,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也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的核心作用。

2025年6月,甘肃多部门共同制定《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这为破解上述难题、从多维度系统推进五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弘扬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历史遗存保护与研究方面,可考虑加大对遗址修缮、文物修复和数字化保护的投入,运用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遗存的永久性保存与创新性展示。与此同时,建议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逐步构建完善的五凉文化研究体系。

除此之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是提升五凉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大众身临其境感受五凉文化魅力;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制作通俗易懂、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发起相关传播活动和话题讨论,提高社会关注度;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联合考古、文化展览、学术研讨等合作,翻译出版五凉文化相关著作,提升其国际知名度。

不仅如此,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五凉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科学规划文旅线路,整合遗址、博物馆等资源,开发历史文化体验、考古研学等特色业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扶持文创企业开发创意产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将五凉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文化品牌,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与文化双重支撑。

五凉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从历史深处的“文明方舟”到新时代的“国家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更在于通过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记忆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在新时代,深入挖掘弘扬这一珍贵资源,破解现存难题,创新实践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其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的独特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让五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本文为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24年度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五凉文化的价值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4ZZ28)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29/187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