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界 “微短剧+文旅”相关政策梳理,全是利好
“微短剧+文旅”相关政策梳理,全是利好
"微短剧+文旅"是当前一个非常火热的发展方向,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微短剧为旅游业赋能。
一、国家层面政策引导
创作计划与目标
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取景地“出圈”,形成“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并明确乡村振兴、名城名镇等八大创作方向。
产业融合与价值提升
政策强调以新技术、新业态打通消费场景,延伸微短剧产业价值链,将流量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地方政策与实践
资金与资源支持
山东 三年投入10亿元打造“山东出品”短剧品牌。 北京、广东 对单部短剧或单项目最高补贴300万元。 上海 设立5000万元引导经费,目标三年推出300部精品微短剧,培育10家龙头企业。 浙江杭州 设立2亿元发展基金,推动“短剧+电商+文旅”新模式。 甘肃陇南、广东韶关 出台专项政策,对剧本创作、拍摄取景、流量表现等给予资金补贴,最高达50万元。 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部分地区推动"微短剧+文旅"发展的核心政策与措施。

区域特色化探索
各地结合本土资源推出差异化政策:东北聚焦冰雪主题,华南推广岭南文化,西南挖掘巴蜀文化。 河南、江苏等地要求各市至少创作一部文旅微短剧,并配套宣传推广措施

三、当前"微短剧+文旅"的政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1.聚焦内容精品化:各地政策都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内容堆砌,而是强力引导优质内容的创作。例如,广西专门设立多元化的创作赛道并建立题材库,陇南则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作品给予高额奖励。国家广电总局也多次强调,要推动微短剧从"流量爆款"向"时代精品"迈进。
2.打造全域拍摄场景:为了将虚拟剧情与现实景观深度结合,多地都在系统性地打造实体拍摄场景。广西提出的"1+N"拍摄体系和汕尾规划的"1+N全域影视拍摄基地"都是典型代表,旨在将核心基地与分散的特色景点串联成网。
3.真金白银激励全产业链:地方政策中包含大量具体的资金扶持条款,覆盖了从创作到播出的全流程。汕尾和陇南的政策中对此有非常细致的体现,这种直接的经济激励能有效吸引企业和创作者入驻。
4.借力数字科技赋能:政策鼓励利用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提升创作效率和体验。广西明确要搭建"人工智能+微短剧"公共服务平台,陇南也支持在微短剧制作中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5.推动跨领域深度融合:除了文旅,"微短剧+"的模式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青海的七大计划涵盖了普法、科普、非遗、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国家层面也推出了"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等创作计划,展现了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巨大潜力。

四、如何把握政策机遇
对于微短剧从业者或文旅相关机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了内容方向:你的剧本和项目应深度挖掘地方独特的历史、民俗、美食和景观资源。紧扣"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非遗"等政策倡导的主题,更容易获得认可与支持。
2.用足了扶持资源:密切关注并主动申请地方提供的拍摄补贴、播出奖励、企业落户奖励和人才引进政策。同时,可以利用政策中提供的协拍服务、免费开放景区等便利条件,降低制作成本。
3.跟紧了技术趋势:积极尝试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等技术应用于剧本创意、视频生成、多语言译制等环节,这既是政策鼓励的方向,也能有效提升竞争壁垒。
4.拓展了传播渠道:不仅要利用好抖音、快手等主流社交平台,还可以借助国家"微短剧出海"的东风,探索将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30/1891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