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陇西:“三分田”工程从源头夯实产业根基
陇西:“三分田”工程从源头夯实产业根基
陇西:“三分田”工程从源头夯实产业根基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仲玲玲
近年来,陇西县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聚焦中药材种子种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实施以“三分田”工程为代表的创新举措,扎实推进中药材道地品质保护与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覆盖“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体系,实现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药香”、“零散田块”到“连片药海”、“土法种药”到“云端种田”、“镢头锄头”到“铁牛药机”、“山野药材”到“地标金匾”的蜕变,为促进农业增效、农田增值、农民增收筑牢了坚实基础。
田畴苗壮农户心欢 技术帮扶增产增效
深秋时节,在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的田埂上,村民禄万海正与县中医药研究院技术人员查看药苗长势。作为“三分田”工程示范户,禄万海不仅每年能领到政府免费发放的4公斤优质黄芪种子,还获得了农技人员全程指导。
对此,禄万海赞不绝口,直言这项政策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禄万海说:“今年我秧了一亩黄芪、一亩红芪,种的时候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指导,估计今年每亩能达到2000斤左右。”
截至目前,首阳镇“三分田”工程已覆盖10个村、887户农户,种植面积达266.1亩。
“项目已成功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主动参与‘三分田’育苗,进一步扩大了优质种子种植面积,为更多群众实现‘增产又增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首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峰说。
精工良种稳产增收 标准建设强基固本
政府为农户们提供的这些优质种子源自陇西县建成的西北首个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作为西北首条、全国领先的标准化生产线,该车间具备年产可满足10万亩中药材种苗繁育的用种能力。这一标准化、规模化的种子加工体系,为“三分田”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源头保障。
“陇西县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将各类中药材种子精加工后,它的发芽率达到90%以上,净度达到99%以上,这样农户的用种量减少40%,成本降低20%以上。”县中医药研究院农艺师史虎军介绍道,今年车间加工的139吨种子已全部用于“三分田”工程和育苗基地建设。
三分田孕育大产业 新模式激活新动能
陇西县是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但曾长期面临育苗与种植区域失衡、种源杂乱、质量不一等问题,制约了药材品质与种植效益。为破解这一问题,自2017年起,陇西县率先在黄芪主产区和新增产区试点推行“三分田”育苗工程,按照“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的模式,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种植户,每户投放8斤精选的优质黄芪籽种,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县上还安排技术人员包乡包户指导,推广地膜穴播技术替代传统撒播,使出苗率提升至80%以上,亩产达800-1000公斤。
“今年实施的三分田工程涉及17个乡镇171个村2.25万户,主要的品种有黄芪、黄芩、党参、红芪、柴胡五个品种,免费为群众投放种子80吨左右。”县中医药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唐正兴表示,明年工程将扩大至3.3万户以上,育苗面积达到1万亩。
良种良法提质增效 一亩一惠富民强县
据了解,自“三分田”工程启动以来,陇西县积极采取“小”举措“大”产业、加快产业提质扩面,“小”田地“大”作为、助力科技成果转换,“小”种苗“大”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实践举措,已累计示范推广至17个乡镇171个村35536户,完成育苗面积10660.8亩。在此带动下,全县提升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66万亩,建成3个万亩以上示范种植基地和47个500亩以上核心药源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达43.1万亩,标准化率达到81.32%,成功实现“人均一亩药”目标,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黄芪、党参等大宗品种,以‘三分田’工程为抓手,强化数字赋能与政策支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着力突破育种、绿色防控、机械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良种、良技、良法优先在‘三分田’集成应用。同时,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药源基地和GAP基地,完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与联农带农机制,推动种子种苗繁育向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三分田’工程从‘立标杆’向‘广覆盖’拓展,从‘试验田’向‘科技田’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陇西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魏灵燕表示。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31/1898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