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明甘肃 灵台苹果的“出圈”之路

灵台苹果的“出圈”之路

一颗苹果,能走多远?

对于甘肃灵台的果农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正从家乡的千亩果园,不断延伸。10月29日,在金城兰州,灵台苹果专场招商推介会上,灵台不仅签下了11.2亿元的大单,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高端果品”的“出圈”路径。

“咱们灵台苹果,是全球公认的好苹果!”煌上煌苹果负责人曾金良的嗓门亮,底气更足。这份底气,来自北纬35°半、海拔1200米的“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苹果黄金种植带”,也来自国家农业部盖上的“地理标志”大印。

过去,好东西可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灵台果业人主动把店开到了省会兰州。曾金良说,这不仅是第一个专卖店,更是一个起点,“未来,要把灵台苹果带到全国各地。”

产业做大,挑战也随之而来。天水市秦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兴顺看到了关键一环——“倒春寒”。这种天气,一度是果农的“心头大患”,严重影响着收成。

郑兴顺的公司带着“防霜机”来到灵台。这次签约,他们要帮灵台果园建立防灾体系。“我们提供组装防霜机,解决果农的抗寒难题。这既能帮果农减灾,也给我们公司带来收入。”一场合作,两头受益,共同为苹果产业系上“保险带”。

灵台苹果走向高端的背后,是一套坚实的产业支撑体系。在独店镇,现代化的试验示范中心每年能培育出大量“瑞雪”“秦脆”等市场青睐的新优品种苗木。这些优质的种苗,如同产业的根基,被精心推广到全县的果园。

依托于此,灵台建起了大片试验田,系统化地推广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化种植模式。过去更多依靠经验的传统种植方式,正被一套可复制的科学标准所替代,推动了产业的整体升级。

随着种植模式的革新,果园里的景象也在改变。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形成了“错峰上市、红黄绿相间”的种植格局,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其中,“瑞雪”“秦脆”“维纳斯黄金”等品种更是凭借优异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

新的生产方式也吸引着更多力量加入。一批涉果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他们中既有掌握新技术的外来投资者,也有善于经营的本地能手。这些新鲜血液带来了市场视野和现代管理经验,推动着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迈进。

与此同时,许多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当地农民,转身成为果园里的“产业工人”,获得了稳定的务工收入,分享着产业发展的红利。

灵台苹果的高端之路,离不开政府的持续引导与扶持。从苗木繁育到防灾设施建设,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了真金白银的补助,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数据显示,全县苹果年产量达25万吨,产值突破17亿元。“灵台苹果”地理标志于去年获得国家认证。“十四五”以来,全县苹果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3.5亿元,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

从黄土高原的试验田,到金城兰州的专卖店;从应对“倒春寒”的防灾网,到触网出圈的电商链——这颗小小的苹果,正承载着灵台人的智慧与汗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它的“出圈”之路,是一条扎实的产业升级之路,也是一条富民的希望之路。(孙筱娜 王彬)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31/189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