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文化 短剧《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获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优秀项目(好作品)荣誉称号
短剧《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获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优秀项目(好作品)荣誉称号
10月29日,备受瞩目的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总决赛于北京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国际合作司指导,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主办,自启动以来便以“立足北京、着眼全国、面向国际”为定位,设置“绘时代盛景”“传中华文化”等十二大赛道,共征集到1070部作品,官网累计访问量近十万次,生动展现了全社会参与的蓬勃创作生态。
在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中,中视美星制作的沉浸式历史短剧《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斩获“优秀项目(好作品)”荣誉。作品以创新的“历史沉浸副本”构建世界观、“三位一体”的运营逻辑打通创作与传播,凭借高水准的创意与制作,生动演绎了一场从“玩家”到“守护者”的热血蜕变。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兼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电影学院院长尹鸿表示“这部短剧在亲情与历史场景之间找到了新的故事切入点。”短剧《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是是一场由国民IP发起的,穿越600年直达大明边塞的守护之旅。是家有儿女IP2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升级——从家庭的方桌,走向国家的山河。

大赛评审主席团阵容权威专业,由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兼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电影学院院长)、邱章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首视协视听科技发展委员会主任)、陆先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李跃森(《中国电视》杂志原高级编辑)、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等业界资深专家组成。他们在现场担任评委,为每支团队的表现精准把脉、犀利点评。
01
《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从“家庭喜剧”到“国家山河”的IP升级

《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续作,而是国民IP一次重要的战略升级。作品以“现代姐弟误入AI系统,在大明边塞修长城”为主线,打造出一部可“玩”进去的 “历史沉浸副本微短剧” 。构建出“虚拟入口+硬核剧情+实景体验”边玩边学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它不仅是一次观剧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守护之旅。

该剧将真实历史与虚拟入口相结合,通过 AI虚拟角色“亨利” 作为引导,融合戚继光筑城、娘子军戍边等真实史实,并全部在天津黄崖关长城实景拍摄,核心就是让年轻观众从‘被动观看’变成‘主动体验’,在闯关中自己找到‘守护’这两个字的分量。家园,是唯一需要拼死守护的终极副本!
02
以“内容先行”破局秋冬,构建“增长飞轮”式商业模式

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心设计的商业节奏与闭环模式。在秋冬内容上线期,团队聚焦“内容引爆”与“教育沉淀” ,通过短剧积累情感与流量,并同步推进已研发完成的跨学科研学课程进入校园,完成B端用户转化。

而至明年春夏旅游旺季,线下已在黄崖关长城打造完成的 “大明边塞营地” 将承接线上蓄积的消费意愿,实现从“流量”到“留量”再到“销量”的高效转化。

这一 “增长飞轮” 模式,以内容为起点,通过线下场景与教育产品双线变现,最终反哺IP价值,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闭环。正如张林书在路演中所强调的:“我们不是没有线下,我们是让线下以更成熟、更完美的姿态,去承接线上的最大红利。”
03
不止于短剧:家有儿女打造“中华文明沉浸式IP矩阵”的起点

《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被视为一个“样板间”和“起跑线”。其背后是团队打造 “中华文明沉浸式IP矩阵” 的宏大目标。这套以“家有儿女”为情感纽带,融合历史、科技、实景与教育的模式,未来可快速复制于故宫、敦煌、始皇陵等核心文化IP,实现从单一内容产品到系统化IP运营的升维。

出品人张林书女士表示:微短剧的下一阶段竞争在于 “系统性运营能力” 与 “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 。《家有儿女之大明边塞》的成功,正是以长期主义心态,将国民IP的沉淀、内容创新的勇气与扎实的商业闭环相结合,为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破局之路”。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31/1899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