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衣食住行 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病(名医讲堂)
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病(名医讲堂)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这种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重,直到患者遭遇意外跌倒等情况引发骨折,其危害才会显现出来。
从临床数据来看,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人群是绝经后5—10年的女性,以及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因此,人们往往将其视为老年病。其实,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非在老年阶段突然出现。保护骨骼健康不只是老年时期的任务,只有从生命的早期阶段开始,通过科学的方式积蓄骨量,并减少骨量流失,才能为步入老年后维持良好的骨骼状态打下基础。调查显示,在我国40—49岁的人群中,有32.9%的人骨量减少。也就是说,差不多每3人中就有1人骨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他们都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研究显示,体重过低,即身体质量指数(BMI)小于18.5的人群,骨密度往往偏低,发生骨折的风险显著上升。一方面,体重过低的人往往肌肉力量薄弱,骨骼日常所承受的机械刺激随之减少,成骨活动受到抑制,骨量生成不足;另一方面,为维持过低体重而采取的极端节食行为,可能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还可能引发激素代谢紊乱,尤其是女性群体,若雌激素水平因此下降,会更容易出现骨量流失的情况。
当然,体重过高也会损害骨骼健康。首先,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炎症因子,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其次,肥胖人群往往伴随代谢紊乱和肌肉减少,这种“肌少性肥胖”会进一步削弱骨骼的稳定性。另外,过高的体重会增加骨骼关节负担、增加跌倒风险,是引发骨关节炎和骨折的危险因素。因此,保持健康体重是维护骨健康的重要一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应将身体质量指数维持在18.5—24.9之间。对于骨骼而言,这个区间意味着既有适度的机械负荷,又避免了脂肪过度积聚带来的危害。
规律运动对骨骼健康非常重要,它能促进人体骨代谢平衡、帮助增加肌肉量,同时刺激成骨活动。此外,运动还能提高身体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避免肥胖对骨骼造成额外负担。
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对于骨量的积蓄尤为关键。研究发现,年轻人的骨密度与运动量密切相关。青春期参与篮球、排球等负重运动的人群,在进入老年后,骨密度明显高于未进行此类运动的人群。成年以后,运动对骨量的维持依然重要。因此,建议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同时每周至少安排3天进行肌肉力量练习。推荐18—64岁成年人在日常活动的基础上,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的组合,且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
高盐饮食、咖啡、碳酸饮料、吸烟和酗酒也会影响骨骼健康。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重视,这一阶段是骨骼发育和骨量积蓄的关键时期。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是预防骨质疏松症、获得终身骨骼健康的重要基础。
(作者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骨科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31/1908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