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艺界 微短剧+非遗,科技让老手艺成为新潮流

微短剧+非遗,科技让老手艺成为新潮流

据10月29日《光明日报》报道,翻开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剧目单,众多与非遗相关的剧目跃然眼前。这些非遗题材剧集之所以能密集出现,藏着文化传承的新答案。当苏扇、越剧、敦煌舞遇上微短剧,这场科技与传统的邂逅,不仅让“养在深闺”的非遗破圈,更重构了非遗传承的底层逻辑。

非遗传承的破局,始于传播方式的科技转身。过去非遗靠口传心授、展馆陈列,年轻人难得亲近。如今微短剧以“短平快”优势搭起桥梁:苏州4部非遗微短剧入选国家级计划,《一梦枕星河》带火盛春的苏扇,22个直播间里22至35岁客群成主力;杭州《化蝶》凭越剧唱腔衔接剧情,收获2000万+热度值,让戏台下多了年轻面孔;敦煌《舞动敦煌》用电影级质感具象壁画舞蹈,靠“小切口故事”打动青年观众。科技没有颠覆传统,而是给了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的“船票”。

创新的关键,在“守核”与“适配”的平衡。非遗的魂不能丢,传播的壳必须新。苏州微短剧聚焦“择一事,终一生”的传承内核,却用古城更新、园区蝶变的现实场景拉近距离;《化蝶》道具戏服严守越剧规范,却靠时空奇幻剧情制造悬念;《舞动敦煌》以壁画为 “视觉锚点”,让舞蹈成为叙事线索而非炫技。盛春扩大苏扇螺钿镶嵌面积适配年轻审美,更是这种平衡的生动实践——内核是老手艺,表达得接新地气。

政策托底让科技赋能走得更远。苏州出台微短剧产业扶持措施,打造“一园多区”布局,这种“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极具借鉴价值。当政策为创作松绑、为传播铺路,非遗传承人才能更放心地拥抱科技:直播间里卖扇子兼授技艺,短剧里演传承兼顾创新,非遗就从静态保护变成动态生长。

网友说微短剧“玩的是创新形式,实则是传承内核”。这话点透了本质:科技是工具,非遗的文化根脉才是根本。从苏扇直播间的热销到越剧戏迷的年轻化,证明只要找对传播路径,老手艺完全能成为新潮流。这或许就是微短剧给非遗传承的最大启示:守好文化之魂,善用科技之器,千年非遗自会在微屏上绽放新生。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031/191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