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播报 党建引领致富路——文县山村绘就振兴新图景
党建引领致富路——文县山村绘就振兴新图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白水江畔秋风暖,茶谷深处硕果香。清晨的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由13名党员组成的技术指导队正穿梭在云雾缭绕的茶园,手把手教茶农修剪枝条;玉垒乡何家坪村的“龢合甜蜜驿站”里,村民张小永忙着给游客打包柑橘,脸上笑意盈盈;碧口镇何家湾村的“群众说事室”内,网格员正记录着村民反映的灌溉问题,承诺当日办结。从茶园到驿站,从议事桌到产业基地,党旗在文县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党建引领正让一个个山村焕发新生机。
支部领路,老茶园产出“金叶子”
“以前种一亩粮能挣不到1000元,现在12亩茶园加农家乐,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马家山村党员杨正擦了擦额角的汗,望着满山坡的茶树满脸自豪。这位2005年入党的老党员,2021年把老房子改造成农家乐,每到采茶季,每天200多人的客流让小院热闹非凡,客人采茶体验、现场加工的模式成了增收“新引擎”。
马家山村的蝶变始于党支部的精准发力。这个仅有55户198人的小山村,曾因产业单一陷入发展困境。村党支部牵头联合水蒿坪村成立石龙沟茶叶产业联合党支部,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1780亩茶园打造成“抱团发展”的产业基地。党员技术队带着有机肥、杀虫灯和喷灌设备扎根田间,改造低产茶园300亩,推动茶叶年产量达3万公斤,产值突破600万元。
“从种粮到种茶,是党支部帮我们找对了路。”村党支部文书靳学富回忆,2000年开始的退耕还林让全村告别了“靠天吃饭”,如今600多名邻乡采茶工的到来,更让茶园成了周边群众的“共享饭碗”。2024年,马家山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万元,村集体收入21.6万元,昔日的穷山村接连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和美乡村”。
党建搭台,小驿站激活“甜蜜经济”
“以前村里没啥营生,现在在驿站上班,钱挣了家也顾上了。”何家坪村村民张小永在“龢合甜蜜驿站”的超市里忙得脚不沾地。这座矗立在212国道旁的驿站,是村党支部践行“党建+统战”双轮驱动理念的生动实践,集加水充电、农产品展销、柑橘采摘等十余种功能于一体,成了白水江畔的“致富枢纽”。
何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孝峰深知产业是和美乡村的根基。在县委统战部指导下,村党支部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龢合”理念为核心,创新“经营主体+村集体”利益联结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建成驿站。驿站内的柑橘展销区里,金黄的本地柑橘搭配文化推介牌,成了游客必带的“甜蜜伴手礼”;白水渔庄的特色小吃,让过路司机停下了脚步。
驿站的价值远不止于经营。村党支部依托驿站建立多元协商机制,将法治宣传、技能培训等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昔日的“旁观者”变成了共建家园的“主力军”。如今,驿站已串联起玉垒坪油菜花海、巴巴沟明代石板房群落,形成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带,让“过客”变“常客”,让“甜蜜经济”有了长效动能。
治理筑基,好风气催生“长效富”
“村里的事党员先带头,矛盾不出网格,增收才有底气。”何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墙上的“民事直说”流程图介绍。这个村通过“党组织+党员+网格员”的治理体系,建立“主动下访、快接快办、闭环回访”机制,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有人管、马上办。
党员的先锋作用为发展护航。11名党员与36名“三留守一特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走访解困;“积分超市”让“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地见效,好婆媳、幸福家庭的评选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8个网格将民辅警、网格员等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问题隐患在萌芽消除,为产业发展筑牢“压舱石”。
这种“治理促增收”的逻辑在玉垒乡黄路村同样清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吸纳老党员、离任村干部等威望人士参与,制定彩礼、酒席等明确标准,通过“两微一抖”和公示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刹住了攀比风,更让群众把精力聚焦到产业发展上,文明新风成了隐形的“致富力”。
“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碧口镇党委书记邢广胜介绍,2025年镇里将深化“党建+”模式,加大茶旅融合扶持力度,培育新型农民队伍,让每个村都有特色产业、每个党员都能带头致富。
从马家山的茶园到何家坪的驿站,从何家湾的议事桌到黄路村的文化墙,文县乡村正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在青山绿水间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党旗飘扬处,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3/1932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