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甘肃文化 短剧出海迎来下半场,翻译剧vs本土剧,从业者应该这样破局

短剧出海迎来下半场,翻译剧vs本土剧,从业者应该这样破局

从早期的翻译剧铺量阶段,到如今翻译与本土创作并行的融合阶段,海外短剧市场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的关键转折。当前,中国短剧出海面临着翻译剧因同质化陷入增长瓶颈,本土化短剧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加速崛起的局面。在这一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从业者应如何把握风口,避免被市场淘汰?

IMG_256

海外短剧市场现状

翻译剧作为中国短剧出海的“先锋军”,在2025年上半年仍占据海外短剧总量的七成,处于市场供给的主导地位,数量远超本土剧,尤其在新兴市场保持着显著的铺量优势。其凭借“成本低、效率高”的双重特点,有效填补了市场内容空白,帮助中国短剧平台在海外快速试水与布局。同时,AI技术的介入进一步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对刚刚踏入海外市场的中国从业者而言,翻译剧仍是重要的市场“敲门砖”。

IMG_257

《Beyond Blood and Betrayal》海报

然而,尽管翻译剧在技术升级后能够将部分文化专有词汇转化为海外观众易于理解的表达,缓解了传统翻译中的文化隔阂,但其在文化适配方面仍存在局限。题材设定难以完全契合当地文化背景,导致难以引发观众深度共鸣,市场接受度受限,热值表现不及本土剧。

同时,翻译剧的同质化竞争持续加剧。国内过剩产能催生的大量同类内容经翻译后批量投放,导致海外市场爆款率已降至5%-10%,叠加回本周期延长、用户获取成本增加等因素,行业正在陷入“无利润繁荣”的困境。

IMG_258

《Got Pregnant with Ex-Boss’s Baby》海报

面对翻译剧的局限,本土化短剧凭借更高的商业价值实现加速增长,成为平台深耕市场的关键。本土剧是根据目标市场文化特征定制的原创内容,通常由本地团队制作、本地演员出演,剧情贴合当地文化背景。

其核心优势在于文化适配性强、用户共鸣度高,能更精准地匹配目标市场的审美偏好与情感需求,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用户连接。基于这一内容优势,尽管本土剧的数量仍远低于翻译剧,但其在海外市场的总播放量与用户留存率均高于翻译剧。这也意味着,本土剧所具备的用户吸引力能够为平台带来更高效的变现能力与转化率。

以ReelShort为例,该平台坚持以本土剧为主,采取“中核西壳”模式,与美国当地制作团队和演员合作,打造真正符合本土观众口味的短剧内容,已推出多部热门作品,实现商业转化。不过,本土剧的规模化发展仍面临多重制约。

其制作门槛高于翻译剧,海外拍摄成本显著增加,且本土化内容生产链的构建需长期投入,导致产能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海外各地区市场的政策审查差异与文化认知偏差,也增加了内容试错成本,对制作方的本地化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IMG_259

海外短剧市场的未来趋势

未来,海外短剧市场将朝着本土化与精品化的方向演进。随着乌克兰My Drama、韩国Vigloo、印度Kuku TV等本土平台的入局,以及美国演员工会推出侧重于竖屏微短剧的行业协议,海外短剧市场正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中国出海团队也面临本土化与合规化的新挑战。

IMG_260

ReelShort平台截图

这意味着,单纯依赖“量大管饱”和“薄利多销”的策略将难以为继。

未来海外短剧市场将形成翻译剧与本土剧双轨并行的内容生态,翻译剧继续承担市场开拓功能,凭借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快速铺量,尤其在新兴市场完成用户渗透;本土剧则聚焦核心市场的深度运营,通过精品内容满足用户需求。

市场格局也将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化特征。欧美市场作为核心收入来源,将以本土化精品内容为主导,竞争焦点集中于高ARPU值与内容质量;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仍依赖翻译剧的规模效应,通过轻量化运营实现用户渗透;日韩市场则在情感共鸣基础上,实现翻译适配与本土创作并重,逐步向精品化本土内容升级。

不同区域的内容偏好差异预计将进一步拉大。

IMG_261

《After Divorce: My Five Brothers Paved My Way to the Billionaire Throne》海报

同时,产业竞争将从内容比拼转向生态能力较量。一方面,技术赋能成为关键变量,AI在剧本创作、多语言适配、虚拟制片等环节的应用深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与产能效率;另一方面,生态整合能力愈发重要,从IP储备、本地制作到渠道分发的全链条布局,正成为构建竞争壁垒的核心要素。此外,跨界玩家与本土势力的持续入局,也将推动市场由中国企业内部竞争转向全球化产业博弈。

IMG_262

应对策略

在短剧类型选择上,建议采用“翻译剧+本土剧”的双轨布局,保留原剧核心框架基础,通过本土演员替换、文化元素植入等方式平衡成本与适配性,形成“翻译+本土改编”的混合形态。

平台可进一步采用“翻译剧测款引流+本土剧沉淀收益”的协同模式,最大化两类内容价值,通过批量投放翻译剧测试各地区题材偏好与用户付费意愿,形成数据支持的内容创作指南,进而推进本土化制作,聚焦高价值市场与高潜力题材,逐步提升本土内容占比。

在内容创作策略上,应建立多元协同的内容生产体系,以突破创作瓶颈。一方面,搭建全球化内容平台,通过召集海外编剧、对接本土IP库等方式,吸纳海外创作力量。如番茄平台已启动海外剧本合作计划,积极整合海外编剧资源,弥补本土创作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采取分区运营策略,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特性,联合本地创作者采取轻资产运营、精品化升级等差异化模式,构建贴合当地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与运营机制。

IMG_263

图源:番茄免费小说

在生态建设层面,市场将经历从“内容输出”到“生态输出”的产业升级。“中国坞”概念的兴起标志着产业模式的质变,中国从业者需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与生态构建者。这不仅意味着输出剧集,更要将整套生态建设体系推向本土化,包括建立本土创作基地、与熟悉工会体系的当地团队合作,或直接投资、收购已适应工会规则的美国本土制作公司,将虚拟制片技术、投流运营体系、IP孵化模式整体输出至海外,形成完整生态闭环。

IMG_264

从流量红利到价值深耕,海外短剧市场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翻译剧的规模优势与本土剧的价值潜力,共同构成了中国短剧出海的竞争力基础。

对中国从业者而言,真正的机会不在于复制国内爆款,而在于将产能优势、技术能力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实现从“内容出海”到“生态构建”的跨越。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平衡短期市场渗透与长期生态建设,在动态格局中持续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3/193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