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播报 编老麻鞋 走新路子——甘谷县雅路人麻编巾帼就业帮扶车间突围观察

编老麻鞋 走新路子——甘谷县雅路人麻编巾帼就业帮扶车间突围观察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深秋的阳光带着寒意洒在甘谷县雅路人麻编巾帼就业帮扶车间里的房前屋后,车间里传出欢声笑语,工人们手里正娴熟地“飞针走线”,不一会儿就织出带有精致纹路的鞋面。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哪敢想还能靠编麻鞋供娃上大学!”50多岁的王阿姨手指翻飞,麻线在她手中很快绕成规整的鞋辫。这个曾为孩子学费犯愁的农村妇女,如今靠着编麻鞋每月能挣3000多元。

甘谷麻鞋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以前,孔门弟子石作蜀脚蹬麻鞋求学的美谈与杜甫“麻鞋见天子”的诗句,更让这门手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17年,甘谷麻鞋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陈旧的款式让它陷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如今,这双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甘谷麻鞋为何能够走出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相碰撞的突围之路?

2011年,怀揣着将家乡非遗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的梦想,在城市打拼的牛君俊、郭娟夫妇返回甘谷,从此,甘谷老麻鞋走上了“阳关道”。

当时的牛君俊、郭娟夫妇,创业条件并不宽裕,启动资金仅有10万元,工人只有3名,车间简陋到以妻子的脚为鞋模……创业维艰,但凭着对甘谷麻编技艺传承的责任与做出好产品的执着,他们咬牙坚持。第一年产出的2000双麻鞋,凭着扎实工艺供不应求,让他们坚定了深耕麻编产业的决心。

“咱甘谷麻编是千年手艺,不能只躺在‘非遗’名录里,得让它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决心之下,牛君俊夫妇二人创新推出“公司+农户+扶贫车间”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致富。

创业之路没有平坦的,起初的郭娟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手把手教农妇编辫、盘底、钩织技艺。

“一开始啥也不会,都是郭老板从最简单的打结开始手把手教,让我们熟练了麻鞋的全套编织。现在我一天能编5双鞋,还能带着村里姐妹一起干!”过去,牛爱芳家因两位老人卧床、三个孩子读书,日子一度捉襟见肘。而现在,指尖的编织手艺成了她家“致富密码”,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截至目前,“雅路人”已在甘肃设立18个巾帼就业帮扶车间,累计培训妇女超9000名,直接带动2300多名妇女稳定就业,辐射8000多人参与产业链,人均年增收4500元。陪读妈妈牛军霞靠钩织麻鞋月入2000元,58岁的骆凤利用农闲加工麻鞋补贴家用,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妇女们,如今成了传承技艺的“巧手工匠”。

在传承选麻、搓绳、纳底等三十余道古法工序的基础上,“雅路人”团队将扎染、陇绣等非遗技艺融入设计,开发出防水麻鞋、皮质麻鞋、国风麻鞋等200余款产品,彻底打破“麻鞋只能夏天穿”的局限,也让乡土手艺登上文化高地。

产品成熟了,销路需要不断拓宽。在直播间,主播一边展示麻鞋天然抑菌、吸湿排汗的特性,一边收集“增加透气孔”“添加刺绣图案”等用户建议,让产品迭代紧跟市场需求。从最初的淘宝小店,到抢占微商、短视频、直播电商风口,牛君俊带领团队构建起“线上领跑+线下扎根”的销售网络。

“去年线上卖了11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这个数!”负责电商运营的员工黄霞说,公司在快手、抖音的账号吸粉15万,视频播放量达1.5亿次,不少网友留言“想把甘肃特色穿在脚上”。线下,6家直营店与加盟店进驻故宫博物院、大唐不夜城等场景,旅游旺季单店日营业额能达一两万元。

2025年5月,郭娟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千名织女用针线编织的幸福图景。从小作坊到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标杆,雅路人麻编用十余年时光证明,根植于乡土的非遗技艺,一旦被注入创新的活力、与市场有效对接,便能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释放致富魅力。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3/194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