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衣食住行 破局立新,让微短剧告别“流量快餐”

破局立新,让微短剧告别“流量快餐”

近年来,网络视听文艺蓬勃发展,微短剧成为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不仅带动了视听文化新消费,更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展现出数字时代中国视听产业的蓬勃生机。

眼下,这股网络视听领域的蓬勃新势力,正面临如何在“流量狂欢”后回归创作本心、如何在规模增长后实现质量跃升等行业发展课题。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论坛上,相关主管部门、平台和制作机构等嘉宾代表们,就上述问题,围绕“破局立新,以创新火种照亮微短剧精品之路”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微短剧“破局”,要打破“同质化”困境

就微短剧题材或是叙事的同质化来说,不少嘉宾表示,最表层的溯源便是行业追求短期明确的数字回报,这是一种商业效率权衡的结果。但随着市面上开始进一步出现“微短剧免费模式”后,业内可能更加重视故事逻辑,而不仅仅是流量逻辑。

“在微短剧赛道中,真正跑出来的是故事讲得好的,是有新意的。”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负责人曾映雪表示,对于同质化现象,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会做相应的调整。

如何破局?咪咕数媒党委书记、董事长于航表示,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内容的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达成共识,与此同时,目前整个市场在短剧发行通告方面有所局限,需要拓宽多元化发展通路。

以内容为例,剧情要扎根生活,贴近受众。微短剧《弄潮》为还原80年代湖南纺织厂场景,剧组反复研究老照片,还组织演员学习方言;微短剧《西城不小事》以街道办12345热线为切口,吸引蔡明等老艺术家主动参与制作,用小人物故事映照大时代变迁。

不难看出,只有从人民群众奋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发掘灵感,才能创作出“冒着热气、沾着泥土”的微短剧作品。

微短剧“立新”,要树立“精品化”标杆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首次超过同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量,而北京微短剧产值规模达到336亿元,占全国总量近2/3,位居全国首位。

规模跃升的大背景下,“精品化是生命线”的理念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微短剧时间虽短,但内容不能短,品质不能打折,平台与机构正用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爱奇艺围绕《唐朝诡事录》打造“长剧+横屏短剧+竖屏微剧”的矩阵,主创团队深度共创,避免“番外式”的附属创作;

——腾讯视频推出成片合作、分账补贴、厂牌激励等举措,单剧本最高可获奖励22万元,用“真金白银”扶持优质内容;

——芒果TV“大芒计划”将《还珠格格》等经典IP改编为短剧,以“小切口讲大故事”,让年轻人在重温经典中感受新价值。

这些探索,正和快手磁力引擎内容消费业务负责人米娜说的所契合:“当微短剧从‘流量快餐’迈向‘价值盛宴’,用户要的不再是‘即时解馋’,而是‘营养与回味’。”

微短剧“长远”,要拓宽“价值化”边界

《2025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以来,广播电视内容生态提质扩容,微短剧、超高清等成为新增长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本次论坛上,多项行业举措发布,同步勾勒出微短剧行业价值延伸的蓝图: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第四批推荐剧目正式发布,涵盖法院、检察、公安等领域,《命悬一念》聚焦正当防卫,《心盾》破解AI换脸诈骗套路,为普法宣传“插上视听翅膀”;

——“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书”正式发布,22家机构集体承诺严守纳税底线,为行业规范发展筑牢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正式启动,《火神七日》《茶有倾卿结》等作品将以微短剧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

正如导演郭靖宇提到的那样,“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微短剧已成为与电视剧并列的重要文艺宣传形式”。在此情境下,微短剧的“短”不应是仓促的借口,而应是凝练的艺术。

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从同质化突围到精品化引领,微短剧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方寸屏幕间书写大时代故事。未来,只有持续以人民为中心、以品质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镜像、精神的养料、文化的支流”,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绽放更大光彩。(记者 雷渺鑫)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4/195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