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播报 定西“药财惠贷”为“中国药都”注入金融活水
定西“药财惠贷”为“中国药都”注入金融活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刘书泽
通渭县李家店乡金银花采摘旺季,收购商杨春晖通过当地信用社“金银花贷”获得50万元信用贷款,解了收花资金难题。这是定西市2024年推出“药财惠贷”破解中药材产业融资困境的缩影。作为“中国药都”,定西当归、黄芪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药财惠贷”正逐步化解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
此前,资金短缺是定西中药材产业链的“卡脖子”问题。杨春晖曾因无抵押遭银行拒贷,收花垫资和储藏费用常让他陷入困境;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耀也表示:“每年收花需4000余万元,传统贷款的抵押要求和计息方式无法适配采摘季的短期资金需求。”
融资困局源于产业特性与传统信贷的矛盾。通渭信用联社马兴民指出:“金银花生长周期与传统信贷期限错配,农村银行服务半径大、现金结算为主也加剧了周转难题。”定西市财政局连晓莉直言:“中药材产业主体分散、资产特殊且周期性强,让金融机构缺乏风控手段,难以精准支持。”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定西市以获得信贷指标突破为抓手,推出“药财惠贷”金融服务品牌,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环节的供应链金融生态,核心是将道地药材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资产。连晓莉介绍,该模式针对产业链各环节痛点精准施策:上游针对种植户“轻资产、缺抵押”问题,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合作社+农户”实现“产业链授信”替代传统“单户授信”;中游为加工企业设计“存货质押”动态融资方案,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实时估值,让静态存货变为“可融资资产”;下游依托核心企业订单和应收账款数据,开发“税易贷”等产品,形成“以销定贷”的资金闭环。
信用体系建设成为模式落地的关键支撑。定西创新“政府评级、市场增信、整村授信”三评联动机制,将“软信用”转化为“硬资产”。马兴民说,2024年起通渭信用联社组建信贷团队,跟着村干部逐户排查金银花种植年限、产量、信用记录等情况,建立信用评级“白名单”。名单内农户手机申请贷款,当天即可到账。截至目前,该联社已累计发放“金银花贷”3300笔、2.08亿元,及时满足了种植、收购、加工各环节资金需求。
在“中国当归之乡”岷县,这场金融变革更为深入。岷县财政局副局长何建介绍,当地紧扣产业提升目标,推行“一企一策”“一户一方案”:对中小微企业根据纳税信用和产业链地位动态调整利率,最高下浮170个基点支持技术升级;为药材大户设计“阶梯利率+循环授信”,贷款期限可在3个月至3年灵活调整,匹配季节性资金波动;对散户通过“整村授信”执行固定优惠利率,纯信用贷款实现“当日申请、当日放款”。岷县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赵晖表示,该行打造的“岷归贷”已成为金字招牌,累计发放20005笔、15.44亿元。
数据见证成效:仅岷县就有90%的产业链主体受益,中药材产业新发放贷款2万户、26.16亿元,存量贷款达4.4万户、47.87亿元。2025年以来,定西全市中医药产业贷款累计投放76.5亿元,余额突破111.5亿元,同比增长26.33%。连晓莉指出,这一成果源于三大转变:信贷逻辑从“被动授信”到“产业增信”,服务模式从“通用产品”到“场景定制”,营商环境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如今,定西已实现行政村信用建档全覆盖和线上小额信用贷全域覆盖。从杨春晖的50万元“金银花贷”到企业的技术升级资金,“药财惠贷”正以精准滴灌的金融活水,滋养着“中国药都”的根系。这套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融资破局方案,更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金融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定西经验”。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5/1974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