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从“脚下路”到“地下管” 兰州“精致市政”赋能文明城市建设

从“脚下路”到“地下管” 兰州“精致市政”赋能文明城市建设

从“脚下路”到“地下管” “精致市政”赋能文明城市建设

西站十字电信大厦附近人行天桥加装无障碍电梯完工

兰州市智慧水务平台

自2025年9月1日《兰州市文明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兰州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紧扣导向,聚焦市民“脚下路、头上灯、地下管”等关键民生需求,以“五个精致市政”为引领,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让市政服务有力度,更有温度,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织密无障碍网络 铺就民生“温情路”

11月4日下午,兰州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道桥养护科科长常学林像往常一样开始了道路巡查。“这座人行天桥的两台无障碍电梯已经安装完毕,等待特检工作完成后就能投入运行。”在西站十字电信大厦附近的人行天桥下,常学林还叮嘱几名工人抓紧做好人行道砖的修补工作,争取在下一轮雨雪天气来临前“铺平市民脚下路”。

常学林介绍,自2023年全市综合交通大会战启动以来,无障碍设施建设就作为民生重点工程,加大投入力度。2024年,静宁路至庆阳路十字等四座人行天桥电梯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过街难”问题;2025年,无障碍设施建设持续提速,西站十字电信大厦、双城门东西侧、秦安路等人行天桥再添8座无障碍电梯,五星坪、“四改五”平沙落雁等重点项目也相继在改造中加装了无障碍电梯,城市“无障碍出行网络”日益织密,出行环境更加友好。

与此同时,市政部门推行“网格化管理+分级巡查”机制,主干道实行“一日两巡”,次干道“一日一巡”,确保设施状态动态可控。在日常运维中,严格落实“及时巡查、及时上报、及时维修”工作机制,坚持“补早、补小、补好”原则,做到问题“发现即处置、处置即清零”。今年以来,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已完成道路油补6.69万平方米、道板维修6294.03平方米、道牙新建及维修1386.76米,桥面、伸缩缝、防滑条等设施维护同步推进,累计完成桥面维修69.14平方米、伸缩缝维修43.7米、防滑条维修215.6米,城市道路通行品质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 筑牢城市“安全网”

科技赋能正深刻改变市政管理模式。“强降雨期间,系统可实时监测水位变化,自动预警并触发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从‘事后抢险’向‘事前预警、事中调度’的转变。”在兰州市智慧水务监管平台的大屏前,兰州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项目管理科副科长杨勤珊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套“智慧大脑”的运行流程。

依据《条例》中“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引,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通过持续推进城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加强雨水、污水管网的清掏疏浚,利用智慧水务平台对易涝点实施重点监控,完善应急排涝预案和联动机制,实现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全链条、可视化、智能化”监管,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

目前,智慧水务平台已接入48处道路积水监测站、16处下穿隧道积水监测站、227处雷达水位计(含采集传输终端)、34处雨水排放口视频监控、8处雷达水位计、5处COD水质传感器,以及11个泵站的信息化系统,全面覆盖重点易涝区域。

共建共治共享 绘就文明“同心圆”

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民共建的“大合唱”。兰州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金琪余表示,将按照《条例》确立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推进、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原则,在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各环节,主动加强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城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通过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引导市民爱护市政设施,共同守护安全、文明、宜居的城市家园。

从一条路的平整,到一盏灯的明亮,再到一场雨的安然,市政基础设施不仅成为支撑城市运行的“硬支撑”,更化作传递民生温度的“软实力”。“未来,我们将根据《条例》指引,继续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智慧化转型为驱动,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服务水平,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金琪余说。

首席记者 赵文瑞 文/图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6/197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