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指尖编织梦想 脚下致富路宽——甘谷麻鞋带动三千余人增收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指尖编织梦想 脚下致富路宽——甘谷麻鞋带动三千余人增收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乡村新风貌】
指尖编织梦想 脚下致富路宽
——甘谷麻鞋带动三千余人增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秋阳穿过甘谷县新兴镇半屲村山顶的薄雾,泻洒在依山参差坐落的农舍和山野。牛军霞家的院子中,8名农村妇女围坐在玉米堆旁,晒着太阳,话着家常,一双双麻鞋在指间慢慢成形。
正在耐心指导的牛军霞,是一位从事麻鞋手艺数十年的“老匠人”。“之前在工地打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加入‘雅路人’编麻鞋,每月至少挣3000元!”她笑着说,村里大多数妇女都成了“麻鞋编织队”成员,“只要愿意学,我们就一针一线地教。”
“阿姨,现在一天能做几双鞋?”记者问。
“样式熟悉了一天能做4双,算下来一天能挣100多元!”一位烫着时髦卷发的妇女边钩边说,“靠这门手艺挣的钱,不光补贴家用,还能买化妆品打扮自己,咱农村妇女也能赶时髦!”院中笑声阵阵,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农妇,如今成了传承非遗技艺的“巧手匠”。
院子里大家口手不闲,热闹非凡。这时,甘肃雅路人麻编工艺制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娟手里拿着新鞋样快步走了进来。
“大家伙都在啊,前两天拿过来的单子咋样了?”刚进门,郭娟就与牛军霞攀谈了起来。
“大家差不多都学会了,已经钩了好几双了。”
“军霞姐,我又带来了新样式,你来看看。”郭娟拿出新样式递给牛军霞,“这批麻鞋要出口到意大利,款式和工艺都有些不同。”牛军霞端详后说道:“这次的鞋头要再翘一点,针脚要更细密,等回头我把大家组织起来教教。”
这个曾靠天吃饭的小村庄,正因一双双麻鞋焕发新生。
郭娟与甘谷麻鞋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还在河南老家上大学的她,收到男友牛君俊从甘谷带来的手工麻鞋,“全手工缝制,穿着很舒服”。即便过去了十几年,郭娟仍然记得第一次穿麻鞋的感觉。
她敏锐地发现商机,注册网店售卖,牛君俊帮忙联系甘谷老家的亲戚收鞋发货,“最火时每天能卖1000多块”。大学毕业后,两人在北京找了工作,但心里却总惦记着麻鞋。
上了几年班后,已经结为夫妻的郭娟和牛君俊决定自己创业,凭着之前在网上销售麻鞋的经验,2011年,他们回到甘谷创办了甘肃雅路人麻编工艺制品发展有限公司。
可现实给了他们一记闷棍。传统麻鞋款式单一,夏天卖得动,冬天就滞销;手工成本高,售价还不够工钱。
意识到危机的郭娟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创新上,调研市场、设计款式、加大宣传……慢慢地,麻鞋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
前些年,有景区找到她,想在麻鞋上做一些景区元素。这给郭娟带来了灵感。“当时就有一个想法,将麻鞋上的编织图案与麦积山石窟艺术或敦煌元素相结合,给麻鞋赋予文化意义。”
“传统手艺不能守旧,得跟着年轻人的脚步走。”郭娟带领团队每年推出30多款新品。2021年,更是将甘谷麻鞋摆进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商店。如今,“雅路人”已经有200多款产品,年产各类麻鞋30多万双,今年截至目前,销售额预计达3500万元,“雅路人”也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军霞姐已经加入我们十几年了,她的手特别巧,给个版样就能复刻!”郭娟说,像牛军霞这样的“带头人”,公司已培养了十余人。“很多当地妇女都会这门手艺,我们通过这些带头人对其他妇女进行培训,让她们在家实现就业。”
在“雅路人”的带动下,甘谷麻鞋形成了“中心工厂+卫星车间+农户散户”的生产网络。这种模式激活了乡村的“农闲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编麻鞋,材料、工具由公司提供,实现“顾家赚钱两不误”。
去年,“雅路人”与甘肃省妇联对接,将麻编技艺推广到兰州、定西、平凉等地,累计带动全省30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今年我们已支付手工费300多万元,希望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郭娟说。
记者手记
离开“雅路人”时,一双双金黄的麻鞋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双小小的麻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门,它连接着甘谷与故宫,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这背后,是无数个“牛军霞”的巧手坚守,是“郭娟”们的破局开路,是政策与民意的同频共振。甘谷麻鞋的蜕变,正是甘肃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那些在麻绳间穿梭的指尖,不仅编织出了增收的网络,更编织出了乡村女性的自信。正如郭娟所说:“我们不只是卖麻鞋,更是在传递一种信心——农村妇女的双手,一样能编织出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8/1998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