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以凡人之躯,镌时代年轮
【丝路话语】以凡人之躯,镌时代年轮
朱波
今天,我们迎来第26个中国记者节。
每当我们回望范长江们以笔为刃的烽火岁月,凝视当下这个信息奔涌的时代,一个问题悄然浮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记者的价值究竟何在?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看似寻常的奔走与书写里,他们以凡人之躯,肩住时代的风雨,为我们这个依然需要被深刻理解的民族,刻录下真实、思想与温情的年轮。
于惊涛骇浪处,他们是擎住闸门的坚毅身影。天有不测风云,当灾难突至、战火纷飞,常人本能地退却,真正的记者却选择逆行。这并不是无知的莽撞,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那常驻巴以地区的女记者,耳畔是炮火轰鸣,笔下是和平的呼声,她以生命为赌注,为混沌地带送去一丝理性的微光。如在抗洪抢险、山体滑坡、疫情暴发等危急关头,正是这些一线身影,为我们刺破信息迷雾,带来救援的坐标与安心的力量。他们立于惊涛之上,不仅是为了一条新闻,也是为了擎住一扇闸门,让恐慌止步,让真相奔流。
于迷思雾障中,他们是厘清乱麻的理性之手。在信息爆炸时代,观点如潮水般涌来,事实的基石反而被淹没。此刻,记者是耐心的“掘金人”,于泥沙俱下中筛取真金。那一篇又一篇推动现实改进的深度报道,绝非浅尝辄止的速成品,而是源于对“新闻原点”的执着回归。他们俯身于教育、医疗、住房等庞杂数据与个体命运之间,像一位严谨的外科医生,以事实为手术刀,解剖社会肌体的病灶,厘清公共议题的乱麻。这份“厘清”,让理性得以滋长,让公共讨论得以在坚实的土壤上进行,这是思想的光芒,更是推动社会前行的深沉动力。
于无声角落里,他们是聆听心跳的温情之耳。历史不仅由宏大叙事构成,也由无数微末的悲欢编织。好记者总有一双善于在寂静中聆听的耳朵,他们将镜头对准被喧嚣遗忘的角落,让“小人物”的“小事”汇聚成时代的“大事”。那位全国劳动模范记者,其“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圭臬,意味着泥土的芬芳、民声的质朴。他们记录下乡村教师眼里的光、流水线工人手上的茧、市井摊主额间的汗。正是这无数被看见的凡人微光,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星河,筑起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他们让历史不再冰冷,而充满了人的体温与心跳。
记者,也是一群将使命刻进骨血里的凡人。在深化媒体变革的浪潮中,他们固然需要自我刷新,以强大应对“被取代”的危机。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形式如何变迁,那份对真实的敬畏、对思想的追寻、对人民的温情……是记者职业永不泯灭的灵魂。他们奔赴山海,不忘初心,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时代的巨册中,为今天镌刻注脚,为未来留存信史。这就是他们的守恒,更是独属于这份职业的、风雨不灭的荣光。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9/2000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