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让小学生“敬礼迎车”,缘何招人反感?
【丝路话语】让小学生“敬礼迎车”,缘何招人反感?
陈广江
据新黄河报道,11月6日,一段“杭州一小学老师开车进校学生敬礼高喊老师早”的视频引发关注。对此,学校回应称,视频系片面拍摄,学校已报警。当晚,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发布通报称,该校确实存在相关问题,已对该校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要求学校立即整改。
视频显示,杭州笕桥小学学生佩戴值周绶带,在校门口列队向驶入的教师车辆敬少先队礼并高呼“老师早”。50秒内约10辆车通过,学生重复问候十余次,但未拍摄到车内教师开窗或停车回应的画面。这一幕让不少网友如鲠在喉。
事件发酵后,校方最初的回应令人错愕。校方不仅没有认真反思,反而声称视频“片面拍摄”并已报警处理。这种应对方式无疑加剧了公众的质疑。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让校方将如此行为视为正常?
所幸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介入,确认问题存在并要求整改。这一官方定论狠狠打了校方一记耳光。小学生“敬礼迎车”事件,让孩子很受打击,让老师倍感尴尬,让学校颜面无光,但怪谁呢?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本是校园中温暖而自然的场景。然而,一旦敬礼变成固定流程,问好沦为机械重复,礼仪就失去了情感流动的真挚感。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仪式无形中强化了身份差异的暗示。校园本应是人格平等的启蒙地,师生之间应是彼此尊重、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学生列队迎车辆”的画面,不自觉传递出某种等级意识,这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平等精神并不合拍。
真正的尊师,并不体现在形式化的迎送之间。课堂上的专注听讲、课后的真诚交流、对教师劳动的真心认可,这些日常细节远比校门口的集体喊话更有意义。礼仪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忽略了这一点,任何精心设计的仪式都可能显得空洞,甚至适得其反。
在这场争议中,教师群体同样值得关注。不少老师坦言,面对学生的列队敬礼,内心充满尴尬。想停车回应,又担心造成拥堵;不回应,则显得冷漠失礼。实际上,许多教师也是这类安排下的“被动参与者”。
学校最初“已报警”的回应更值得玩味。面对公众质疑,教育机构首先想到的不是反思,而是追究拍摄者责任,这种自以为是、拒绝监督的态度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形式主义教育活动在不同地方以不同形式上演。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打扫卫生,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冒雨表演,有的学校让学生承担本应由后勤人员完成的工作。这些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说到底,公众反感的不是学生向老师问好,更不是尊师重教,而是变味的礼仪及其背后的身份等级观念。文明礼仪的本质是互敬互重,不是单向表演、硬性要求。让学生敬得自然,让老师受得坦然,这样的尊重才有温度,这样的教育才有力量。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09/2001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