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播报 “科创突围”丝路古城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科创突围”丝路古城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张海枫
秋末冬初,走进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里的马铃薯脱毒苗舒展新叶,全自动生产线正忙着打包脱毒原原种;戈壁产业园内,种植户围着“金凯10号”玉米测产牌欢呼,亩产增收12%的成果映着满是喜悦的脸庞。这是“十四五”期间张掖市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这座丝路古城以“强科技”行动为纲领,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突围之路。218.89亿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11家高新技术企业、1089项登记科技成果,见证着它向“创新之城”的跨越。
政策:给创新添底气
“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我们敢在研发上投入。”甘肃青龙管业技术中心经理高宏卓说。该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新型管材技术,填补了区域空白,这背后离不开张掖市政策的坚实支撑。
张掖市出台了《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起了“目标—措施—责任”的完整闭环体系;2024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较“十三五”末增长137.3%;累计争取省级奖补资金1.99亿元,2024年兑现市级奖补2600万元;针对企业融资难题,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2笔、金额达3.14亿元,真正让“知产”变成了“资产”。同时,张掖市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科研院所,推动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稳定科技合作关系,为创新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主体:让梯队强起来
在临泽县甘肃西域食品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一个班次仅需10人,就能实现10吨产能,生产效率提升67%、能耗下降20%。董事长董伟坦言,这是张掖市努力培育创新主体的结果。
“十四五”期间,张掖市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11家,较“十三五”末增长81.9%;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52家,较“十三五”末增长390%;科技型中小企业386家,较“十三五”末增长94.9%,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从科技型小微企业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创新格局已初步成型。
平台:筑创新强磁场
“有了本地共享平台,做检测不用再跑外地,研发效率大幅提升。”在张掖市大型科研设施共享平台内,一位刚办完设备使用手续的企业研发人员说。该平台的建成,有效避免了企业“小而全”的重复建设,显著提升了科研资源利用效率。
五年磨剑,张掖市持续推动创新载体提档升级:高台县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型县,临泽、山丹、民乐三县建成省级创新型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六县(区)全覆盖;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相继落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张掖油菜试验基地加速建设,甘肃省科学院张掖分院正式挂牌,构建起“1+6+N”协同创新体系。依托这些平台,张掖打通了成果转化通道,张掖科技大市场与相关机构联动,已汇集科技成果超1万项、促成交易405项,“科创飞地”模式更助力跨区域创新资源高效流动。
人才:聚创新源动力
“能获得‘敦煌奖’,多亏了张掖对人才的重视。”一位柔性引进的国外高层次技术专家感慨道。5年来,张掖始终以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为创新发展汇聚智力支撑。
张掖市出台人才发展规划,累计柔性引进国外高层次技术专家33人次,选派54名科技专员入驻企业,组织2014人次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开展服务;同时,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成功推荐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省领军人才,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累计进站博士后10名)。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的成果推广,人才正为张掖科技创新注入生生不息的动能。
如今,张掖科技创新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发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这座丝路古城正以创新为笔,在河西走廊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17/2082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