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如厕先“答题”?公共服务场所的奇葩标识亟待纠偏

【丝路话语】如厕先“答题”?公共服务场所的奇葩标识亟待纠偏

□ 刘纯银

“正三角”和“倒三角”“两条线”和“三条线”“大象”和“长颈鹿”,看到卫生间门口这样的标识,你是否能快速分辨出哪边是男,哪边是女?(11月20日光明网)

“我只想上个厕所,别考我了行不行!”社交平台上众多网友的灵魂呐喊,戳中了无数人面对奇葩公厕标识的尴尬。正三角与倒三角“格斗”、两条线与三条线“比多少”、大象与长颈鹿“分雌雄”,这些本应清晰指引的公厕标识,却成了让人进退两难的“谜题”,一度沦为全网热梗。

公厕奇葩标识的泛滥,根源是设计方与管理方的双重缺位。设计方把公共标识当成了“创意秀场”,沉迷于抽象化、个性化表达,却忘了标识的核心使命是“清晰传递信息”。在他们眼里,大象的“雄壮”对应男性、长颈鹿的“优雅”对应女性,这种自圆其说的联想,完全无视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人群的理解差异。而管理方的审批环节更是形同虚设,既没有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审视实用性,也没有考虑老人、小孩等群体的识别能力,任由“创意”凌驾于服务之上,把如厕这么一件民生小事,变成了考验想象力的“闯关游戏”。

公共标识的生命力,在于“人人可懂”的包容性。国家早已明确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准,要求通过清晰的人形剪影搭配文字标注实现指引功能,这正是对包容性原则的坚守。好的公共标识,不该是设计师的“私人作品”,而应是覆盖所有人群的“通用语言”——老人不用眯眼猜,小孩不用问家长,残障人士也能快速识别。西安的特色标识给出了绝佳示范:将唐代仕女、文士形象融入设计,却始终保留“男”“女”汉字与英文标注,既彰显文化特色,又不牺牲实用性。这证明,创意与包容从来不是对立面,真正的设计智慧,是让个性服务于功能,让特色贴合需求。

规范执行与监督缺位,是奇葩标识屡禁不止的关键。当前公共标识设计虽有推荐标准,却缺乏强制约束,给了“创意泛滥”可乘之机。部分商家和管理方把“与众不同”当成卖点,将公共服务异化为营销手段,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初衷。要根治这一乱象,首先得筑牢标准防线,将“清晰性、普适性”纳入公共设施设计的硬性要求,明确标识需包含图形、文字双重指引,字体尺寸、颜色对比需满足远距离识别需求。其次要强化全流程监督,审批时严审实用性,运营中畅通反馈渠道,像广西河池某商场那样,接到顾客反映后及时补充汉字标注,让公众声音成为优化服务的动力。

公厕标识虽小,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试金石。公共服务的本质,是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而非制造困扰。从“猜谜式”标识到“人人可懂”的指引,差距不在于设计技巧,而在于是否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正如网友所言,大家对公厕标识的需求从来都很朴素:不用费脑、不用纠结、一眼看清。

公共服务的温度,恰恰藏在这些“不折腾人”的细节里。摒弃华而不实的“创意执念”,坚守包容普惠的设计原则,筑牢规范执行的制度防线,才能让每一个公共标识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公共服务真正温暖人心。毕竟,最好的公共服务,从来都不是“考倒”群众,而是“方便”群众。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21/21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