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黄河时评】给AI造假戴上紧箍咒

【黄河时评】给AI造假戴上紧箍咒

【黄河时评】

给AI造假戴上紧箍咒

王雅琴

近日,演员温峥嵘自曝遭“AI仿冒”,多个直播间出现她的带货形象,并且同一时段,妆发不同,产品不同。这一现象,绝非个体的偶然困扰,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AI技术正广泛融入科研、医疗、教育、民生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AI技术被恶意滥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比如,利用AI制作发布不实信息,利用AI假冒名人直播带货,甚至利用AI换脸冒充亲友进行诈骗。这些“以假乱真”的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触犯法律伦理底线,也让数字空间陷入了信任危机。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明确了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了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的标识行为,旨在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并从源头上遏制恶意造假的行为。

强制AI“亮明身份”,标志着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迈出了构建安全可信生态的关键一步。但推进《办法》落实见效、护航AI技术发展,还需要多方协同共治。一方面,内容发布平台要严格遵守标识规定,加大技术投入、强化内容审核,并健全追溯、下架以及追责机制。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力度,推进从内容生成到公共传播的全链条治理,真正使“生成即标注、传播必核验”成为行业约束。同时,每一个人也要擦亮眼睛,仔细认清内容标识,对无标识者不采信、不传播。

净化AI合成生态,破解AI造假困境。期待“无标识不传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切实筑牢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23/21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