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衣食住行 三位演员分账破百万,红果演员分账撬动短剧新生态?

三位演员分账破百万,红果演员分账撬动短剧新生态?

红果正在将短剧行业带入一个新的激励周期。

自9月初推出演员合作计划以来,短短两个月内,分账效应迅速显现。上周四,红果创作服务平台首次公布演员预估分账总额数据:平台入驻演员王凯沐参与的首部分账制短剧《半熟老公》,预估分账金额超过150万;新人演员徐轸轸同样凭借该剧获得预计超100万分账;至春禾则凭《你装纨绔,我装瞎,看谁能演》分账预计破100万。

IMG_256

高额的实际收益让“演员分账制”首次具象化地进入短剧行业视野,也让短剧演员从原本被动的“项目执行者”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参与者”。

但新机制在迅速推高行业积极性的同时,也开始暴露新的矛盾与压力点。

红果正在重写短剧演员、平台与制作方之间的关系——但它最终能否推动行业进入稳定的结构性升级,仍是一个需要时间验证的命题。

激励前置,收益延长

红果推出的演员合作计划,本质上是将演员从内容链条末端的执行者变成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

过去的短剧制作遵循极为标准化的流程:持续量产、低成本、短周期。演员以“日薪”方式获得片酬,属于一次性买断。拍摄期间完成任务即止,与作品口碑、二次传播、商业收益均无直接关系。因此,短剧爆不爆,与演员收入几乎无关。

而红果的分账机制打破了这一固有模式。

这一改变至少在三个维度重塑了短剧行业的生产关系,并带来了实际的参与度跃升。

分账机制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演员的收益从“一次性劳动”变成“项目共同收益”。

红果的分账与播放量、用户停留、内容互动等指标挂钩。作品越火,演员分账越高。这让演员的收入不再止于片场,而是将演员的个人形象与作品收益深度绑定,收益延长至作品整个市场周期。

分账带来的另一个关键变化,是让演员的角色从“执行任务”扩展为“作品运营者”。

如为了提升作品热度和分账额,演员对直播、短视频物料等活动等投入更多。对于愈发需要持续运营热度、依赖短周期传播的短剧赛道而言,这种额外的“热度补给”非常关键,也让平台、制作方获得了新的传播杠杆。

分账机制最深层的意义,是为短剧演员建立了可预期的“成长路径”。

过去短剧行业没有完整的演员成长机制。演员数量庞大,但行业缺乏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红果此次公布部分演员的分账数据,就是希望提高行业透明度,同时形成可追踪的成长逻辑。

对于行业来说,这意味着短剧演员不再是“流水线工位”,而是逐渐具备平台价值、用户认知度和内容附加价值的角色。

《盛夏芬德拉》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该剧在红果上线45天即实现分账1600万,而演员持续参与直播、短视频互动、二创内容等营销动作,也被视为作品“长尾增量”的重要原因。在分账机制刺激下,演员主动承担起传统上属于平台与宣发团队的任务,使得作品生命周期被显著拉长。

IMG_257

这其实推动着短剧出现与影视剧相似的“合伙关系”。演员的个人口碑、表演质量、社交媒体运营,都在反向推动作品走向更长的生命周期。

而红果这次主动公开演员分账也是为了用分账透明化强化行业信心。无论是10月剧本总分账突破7300万,还是演员个体分账破百万的案例,都为行业提供了更清晰的收益预期。

IMG_258

在理想状态下,平台构建分账体系可以迅速增强平台生态势能,依托于愈发明确的收益预期,吸纳更多演员、编剧以及承制公司参与红果体系。同时,红果不定期的公开分账数据,亦能够让生产环节的各方保持数据互通,提升行业透明度、规范性,这种直观的收益可视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作者的创作信心。

说到底,对于任何影视内容产品,“不确定性”都是最大的风险之一。红果提供的,是可被量化、可被追踪、可被证明的收益路径。

成本压力与头部化风险

激励机制本身是推进行业升级的工具,但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它也可能引出新的行业矛盾。短剧演员入驻平台、参与分账的另一面,其实是生态可能反向失衡的隐忧。

在演员合作计划推出时,红果平台强调分账透明化,演员收入仅占平台分账的小部分,承制方仍为主要受益方。

但事实证明,这并不足以打消承制公司的担忧。据行业人员透露,红果平台演员目前按照S+、S、A等级别内部评级,其中S+演员的分账比例高达18%。假设一部短剧中男女主角平台内部评级均为S+,那么两位演员的合计分账比例可能多达36%。

这样的分账比例在短剧这种对成本极度敏感的内容形态中,已经足以对制作预算产生实质性影响。虽然目前演员分账中的相当部分可能由平台补贴承担,但一旦平台未来调整补贴力度、改写分账体系,或将更多成本回收至制作方头上,承制公司所需要承担的制作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这意味着,演员分账体系看似在短期内促进了行业积极性与公平性,但在中长期有可能成为抬高成本、增加不确定性的因素。

与此同时,演员分账机制也在无意间推动行业出现新的“头部化”迹象。短剧行业原本以“去明星化”为核心逻辑,行业依靠低成本快速量产,通过剧本结构、拍摄节奏与用户偏好匹配而形成了稳定模式。这种模式减少了对明星的依赖,使得内容驱动成为真正的行业底盘。

然而,随着分账激励的力度不断加大,演员的收益快速与作品成绩挂钩,使得那些具备市场基础、社交媒体影响力或平台偏好的演员在短期内迅速积累了关注度和谈判筹码。当演员的市场价值因爆款剧而呈现指数级膨胀时,短剧行业原本的“内容驱动逻辑”便有被“明星驱动逻辑”重新替代的可能。

IMG_259

如果演员的个人影响力开始左右剧本选择、制作团队配备与项目资源分布,那么短剧行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类似长视频剧集的行业结构。

这种变化并不必然是坏事,但它会打破短剧行业原本更均衡的成本结构,使得资源进一步向少数领跑者集中。

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当演员的分账收益成为内容成功的关键因素时,承制公司之间围绕高评级演员展开的争夺将愈发激烈。

演员的档期、团队、粉丝活跃度、社交媒体运营能力都会成为项目竞争力的一部分。制作公司为了获得具有吸引力的演员资源,可能会在预算分配上做出更多让步,而这将进一步推高制作成本,并挤压中小承制公司的生存空间。

因此,红果在推动行业激励机制升级的同时,也需要在成本、资源分配与行业结构的长期可持续性之间不断校准平衡。这些潜藏的系统性压力,正是分账机制在激发行业活力的同时,需要持续关注与调节的部分。

激励革命已经开始,但生态平衡仍然在路上。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26/219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