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奋进“十四五” 蝶变新陇南】千帆竞发立潮头 奋楫争先势正扬——康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

【奋进“十四五” 蝶变新陇南】千帆竞发立潮头 奋楫争先势正扬——康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

千帆竞发立潮头 奋楫争先势正扬

——康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

康县青龙山景区 陇南日报记者 黄培军 摄

康县碾坝镇安家坝村景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在种植基地采收滑子菇。陇南日报记者 黄培军 摄

康县岸门口镇燕河湾民宿(资料图)

康县县城(航拍) 陇南日报记者 黄培军 摄

四季轮转,岁物丰成。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山野间沉淀着丰饶,城乡中跃动着活力……处处都能聆听到康县在“十四五”征程上稳健而有力的前行足音。

这五年,是康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五年,是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的五年,是砥砺前行一茬接着一茬干的五年。

于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牢牢把握战略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五年来,康县聚焦“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县域发展定位,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统筹抓好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在奋斗中蓄积力量拔节成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出不平凡的康县篇章。

数据显示,预计到“十四五”末,康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8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9.1%,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9.35%、24.75%。

每一分努力、每一滴汗水、每一项成果,都成为康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都为奋力谱写康县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了强劲动能。

陇南日报记者 王 芳

“鱼与熊掌兼得”

  ——绿色发展优势更加突出

虽已入冬,但此时的康县,层林尽染,明黄、赭红与苍翠交织。寒风轻轻拂过,6万余亩茶园依然绿意盎然,孕育着来年春日的醇香;寒风也掠过那些产业基地,厂房在澄澈的蓝天下熠熠生辉,与这片山水和谐共存。

康县,素有“陇上西双版纳”“万宝山”之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如何依托优势,从挑战中寻找机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康县的抉择始终坚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五年来,康县立足资源富集、全域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从宏观战略层层推进,中观布局精准发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推动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康县:

——天更蓝。全县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8%以上,部分时段可达99.1%,PM10、PM2.5浓度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污染减排指标全面完成,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市前列。

——水更清。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确保了水清、土净,城区和1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年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重点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山更绿。全面推行“林长制”,累计完成生态修复近13.6万亩,人工造林3000亩,义务植树42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70.6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4.6%。

不断增厚的“绿色家底”,亦带给了康县更多“财富”——

2024年成功获评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甘肃省首批获此殊荣的县区之一;

三度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国际论坛永久性会址”,先后获评“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县”等国省级荣誉10余项;

平洛镇、王坝镇、阳坝镇等3个镇获“美丽中国·深呼吸乡镇”称号;

……

“这几年,来康县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是冲着我们的山水而来。”作为全县最早一批“生态红利”的受益者,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五福临门”民宿负责人朱彦杰对于绿水青山带来的“经济效益”感触颇深,他说,绿水青山不仅是游客的诗与远方,更是村民们致富的“靠山”。

不负青山,青山不负。

五年来,康县绿色发展红利持续释放,带动全县3.2万户农民增收,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1.7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同时通过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创造就业岗位3200余个,特色种植养殖带动就业1.2万人,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生态中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康县还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16%。

用数据书写奋进答卷,用实例印证发展质变。

实践一次次证明,迈步绿色发展之路的康县,不仅把落后的矛盾解决了,而且把发展的文章做足了,更走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高度。

如今,康县在实现“两山”转化的创新实践中还在持续探索,而“只此青绿”间不断涌现的故事也在轮番上演……

“乘势而上迎风立”

  ——强县富民基础更加牢固

初冬时节,在康县连绵的密林深处,一颗颗饱满厚实的天麻正在悄然蜕变。

此时,康县阳坝镇上坝村种植大户邱进元的2万桶新型桶栽天麻迎来丰收。邱进元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拔草刨土,在半湿润的泥土中掘出一个个肥厚的天麻。

“去年试种1万桶新型桶栽天麻后,今年果断扩至2万桶。”邱进元告诉记者,配合精准配比的基质配方,单桶产量稳定在2-4斤,2万桶预计总产可达4-8万斤,“收入十分可观!”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十四五”时期,康县立足于独特而富饶的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在具体实践中,康县统筹规划推进山、水、林、田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群众稳定发展食用菌、茶叶、天麻、中蜂、太平鸡、虹鳟鱼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形成了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

曾经“窄块块、矮埂埂”的碎片化田地,变成了平坦整齐、渠系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相互连通、平坦宽阔的产业路;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播种、施肥、收割……

五年来,康县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亩、产业路444.13公里,累计发展食用菌、天麻、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100万亩,太平鸡、虹鳟鱼等特色养殖规模达110万头(只、箱)以上,打造产业示范村150个,建成康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发展的关键,更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强化品牌建设。

为此,康县着力在提质、增效、延链上做足文章,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真正把农户“嵌”在产业链上,带来持续良好的经济效益。

走进白杨镇的康县禾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魔芋深加工车间,全自动生产线火力全开,全天不间断地加工生产。

“我们的魔芋从种植到加工实现了全链条把控,公司生产的纯天然魔芋素毛肚、魔芋丝结等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公司负责人李涛说,延长产业链后,不仅让企业增加了收益,也让群众获得了更多红利。

目前,康县已认证“甘味”品牌16个,有机产品3个,绿色产品21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

不仅如此,康县还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持续提升阳坝等景区景点品质,推动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

今年“五一”假期,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投入运营。

“之前来过好几次花桥村、朱家沟村,这次专门来青龙山,没想到这么美,完全超出预期!”来自汉中的宋兴玲一家,已是康县的“回头客”,“康县离汉中近,每次来都有新发现,像走进了一幅不断延展的山水长卷。”

数据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2021年以来,康县累计接待游客198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53亿元。

精勾线,细织锦,千针万线见乾坤。

数据的背后,是战略远见与实干拼搏的交响。五年来,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一组组数据铿锵有力——它们不仅是康县对当前产业格局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未来发展动能的战略谋划。

今日之康县,传统产业“老树新枝”,新兴产业“新苗成树”,文旅融合“气象万千”,多条赛道并进融合、协同发力,既夯实了强县富民基础,更汇聚成了高质量发展不可阻挡的浩荡势能。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广大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康县“十四五”成绩单上,有些数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锚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落实各类教育惠民政策,投入教育经费20.05亿元,实施教育项目257个,改扩建幼儿园36所。全县初中毕业会考六科合格率和高考本科上线率,分别比“十三五”末提升6.04个百分点、6.17个百分点。

就业是千家万户关心的大事,也是民生头等大事。康县打出了一套力度空前、靶向发力的“组合拳”,稳定输转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面对百姓看病就医问题,投入3.3亿元,建成康县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中心,并改造提升县乡村医疗机构32个,引进医学本科生43名,组建103个家庭医生团队,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2%。

有些数字既带“新意”,又含“心意”——

建成城乡养老机构30个、助餐点5处,每年为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意外保险,低收入人口实现参保和资助全覆盖。

深入开展“结对关爱”行动,解决困难3700余件,发放各类救助资金5.8亿元,鳏寡孤残等特殊群体得到了尊重关爱。

提升民生“温度”,找准幸福“刻度”,百姓才有“认可度”。

“十四五”时期,康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幸福的温暖画卷,也靠城市治理的每一笔勾勒。

家住康县城关镇西街社区康南林场家属院的柴大爷,每天早晨都习惯站在阳台上推窗远眺。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的他惊喜地发现,县城几乎每一天都在裂变、生长。

“我们居住的这个院子,不仅有了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和居民休息场所,楼顶还加盖了防晒防水的斜屋顶……”柴大爷的感叹恰恰印证了康县城市建设的初衷。

而众多和柴大爷一样的“老居民”,已切身感受到城市改变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紧扣“民生事”,五年来,康县围绕“拆、补、建、治”进行绣花式打造,系统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补短板式改造,完善停车场、专业市场、水气管网等强基础惠民生的工程等配套设施。

不止城市,康县还着眼群众期盼,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之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乡村建设得到新提升,村庄颜值变得更高。

事实上,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是一字之变,但康县在答好这一时代考卷中,始终踔厉奋发、矢志笃行,不仅让“美丽”成为康县乡村的名片,更让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和推进。

截至目前,康县共创建省市级“和美乡村”9个、“5155”乡村建设示范村73个,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

时间的叙事里,回首连接着展望,当下连接着未来。

康县,在行动中注入山川湖海,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而沉甸甸的“十四五”答卷,也将成为康县继续前行的底气与动力。

前路漫漫亦灿灿。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正在康县不断蓄聚、全新迸发,下一个五年,康县前景可期。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26/21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