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重磅原创 康县:爱心暖流涌乡间 特困群众越冬安

康县:爱心暖流涌乡间 特困群众越冬安

康县:爱心暖流涌乡间 特困群众越冬安

陇南日报通讯员 李 蓉

初冬的康县,寒气袭人。然而,在康县的特困供养人员家中,一场场以“爱心传递,温暖过冬”为主题的暖心行动,正通过入户走访的“精准滴灌”、志愿服务的“温情陪伴”和政策加持的“源头活水”,在全县范围内奏响保障民生的温情协奏曲。

 入户走访:脚步丈量民情,物资传递爱心

“你们专门把电热毯送来,还帮我装好了炉子,今年冬天腿脚不用再挨冻了!”在太石乡一位特困供养人员家中,年过六旬的常大爷抚摸着崭新的电热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十月下旬以来,康县民政部门牵头组建多支工作组,联合各乡镇干部深入村社院落,开展特困供养人员专项走访。工作人员与他们促膝长谈,详细询问身体状况、过冬物资储备和生活难题,并将过冬物资一一送到他们手中。“民政干部和镇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了解大家的生活情况,帮着解决难题。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有了这电热毯,晚上睡觉也暖和多了,心里更是暖暖的!”一位独居老人感慨地说。

同样的暖心场景也在康县各乡镇同步上演。由镇村干部、帮扶工作队、结对干部等组成的慰问小组,穿行在乡间小路上,逐户敲门,将过冬御寒物资精准送达。他们不仅是物资的“配送员”,更是民情的“采集员”。拉家常、问冷暖,详细了解每一户的实际困难,确保关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手递手”的传递,让冰冷的物资拥有了温度,让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作了可触摸的温暖。

 志愿服务:真情陪伴解忧,行动汇聚暖流

除了物质上的帮扶,真情的陪伴与贴心的服务更能编织别样温情。在铜钱镇,一场以“三留守一特困”人员为重点的关心关爱服务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村妇联、巾帼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的身影,成为这个冬天里一抹亮丽的色彩。他们深入困难群众家中,不再是短暂的访客,而是贴心的“家人”。

“炭火取暖一定要开窗通风,睡觉前务必检查炉火是否安全……”在太石乡,工作人员一边为老人安装调试火炉,一边不厌其烦地叮嘱安全须知。在大堡镇、三河坝镇等乡镇,干部和志愿者们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着电热毯的使用方法、电线老化的隐患、柴草堆放的规范等,将安全意识的种子深深植根于群众心中。

更有志愿者拿起扫帚、抹布,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庭院、整理家务、换洗床单被褥;有的化身“理发师”,为老人修剪头发;有的围坐一起,耐心讲解最新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惠农惠民政策。他们通过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将“暖心服务”直接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用行动汇聚起守望相助的文明暖流。

 政策加持:能力提升固本,机制保障长远

温暖过冬,既需眼前的关怀,更赖长久的机制。康县在此次“暖冬行动”中,格外注重政策的宣传与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致力于筑牢民生保障的坚固防线。

康县相关部门在走访慰问的同时,同步开展社会救助政策专题培训,围绕刚性支出家庭认定、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等关键内容,对乡镇及村级工作人员进行细致讲解,进一步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各乡镇则通过前期的全面入户走访,详细掌握了困难群众越冬取暖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针对摸排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帮扶措施,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分层分类实施救助,确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这种“因人施策、倾力帮扶”的模式,使得政策资源能够更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从源头上增强困难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县到乡,从政策宣讲到精准落实,一套汇聚政策合力、提升基层效能、关注长远发展的民生保障网络正在不断织密织牢。

截至目前,全县已为2408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电热毯、过冬物资等,物资价值达280余万元。

从眼前的御寒保暖,到长远的生活保障,康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康县民政局负责人杨毅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困难群众所需所盼,深化‘资金+物资+服务’综合救助模式,推动帮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地见效,让关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心田。”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26/21971.shtml